常存心中的愿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0-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小学生们编选一册古诗文的读本,而且教给他们怎样去吟诵,一直是我多年来常存心中的一个愿望。我抱有这个愿望,还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宝贵传统,更是想借着教导小朋友们吟诵的训练,来培养和提高我们下一代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我深信孩子们如果能在童幼年时代就学会了吟诵,不仅能使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而且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富有联想和直观的能力。这也是我为何会在自己身处大洋彼岸、诸事繁杂的情况下,仍然接受“亲近母语”与中华吟诵学会之命,为国内第一套小学吟诵教材——《我爱吟诵》的出版写几句话的缘故。

  我以为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的,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真正想要重振中国吟诵之传统,私意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付之实践,也就是从童幼年开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诱导孩子们养成吟诵的爱好和习惯。童幼年之时的记忆力好,而且直感力强。也许有人以为学习古诗文是要通过讲解说明,使孩子们理解了古诗文的内容意义,然后才能教他们吟诵的。可是幼小的孩子们怎么能完全理解古代那些作家的思想和感情呢?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因为有时候孩子们不需要理解就能学习。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一篇题为《谈谈我的读书经验》的访谈录中,就曾提出一种不必先求理解的所谓“渗透性”的学习法。他说:“渗透性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并且还说,“这种在还不完全懂的情况下,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杨先生这段话说得极好,因为一般而言,教育和学习大概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偏重于智性的知识的灌输,另一种则是偏重于感性的直觉的感化。前一种教育方式,学习者之所得往往只是一些身外之知识,而后一种教育方式,学习者之所得往往可以对其心灵与品格发生莫大的影响。教孩子们吟诵,正是属于后一种最为简单易行而效果却极大的、极值得重视的教育方式,这种渗透性的教育,是挽救单纯的知识灌输之教育缺失的一个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

  吟诵既是口耳相传的一种艺术,因此最好的学习方式应该就是聆听别人的吟诵。值得注意的是,《我爱吟诵》这套丛书不但附有文字版的“吟诵建议”,而且由中华吟诵学会组织多位吟诵专家进行了录音、筛选和审定的工作,每篇作品都选配了不止一个吟诵录音,更好地呈现了吟诵应渗透着吟诵者自己对作品理解的特性。吟诵是一种实践的艺术,而不是可以从理性去学习的一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