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实践一线锤炼农林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0-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我们植物园是多所高校实践教学的基地,但是除了学校组织外,我很少看到主动到植物园实习实践的学生,其实好几所高校离我们植物园走路过来不过十几分钟。有的学校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到植物园认植物,经常有学生在太阳底下站一会感觉就受不了了,跑到阴凉的地方躲着,怕晒!今后怎么能到农林基层单位工作呢?”曹玉峰很感慨。

  东北林大帽儿山实验林场副场长杨文化也告诉记者,经常发现来林场实习的学生体力很差,在外边呆的时间长了感觉都快晕倒了,上山实习经常走不动,吃不了苦。

  让杨文化印象颇深的是,曾经有几个研究生在实习的时候,每天翻山越岭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实验站去做实验,实验站离基地有20多公里,几个人往来就靠骑车或步行,开始很累,他们咬牙坚持。后来毕业时都主动要求到实验站工作,因为他们觉得,在这里能体现人生价值。杨文化说:“由此可以看出,在野外实习中磨炼意志、锻炼品格也是农林行业人才培养的有效环节。”

  东北林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边少伟毕业实习时去了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担任兽医,每天要走8公里巡园。他记得很清楚,开始时走完一趟已经累得不行了,更别提处理动物的病情了。实习一个多月后,边少伟对工作已经得心应手了,不仅能够熟练地饲养大熊猫、参与母虎的生育、解剖狼等大型动物,每天的工作量也非常饱满。“野外实习让我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并且主动地去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吴文良说:“我们发现,到农村、农场等基层一线艰苦环境实习过的学生,在实践中既增长了才干,又增强了服务“三农”的感情,不少学生直接与当地签约,毕业时选择投身基层农业岗位。”

  让学生实习成为校企共赢的事情

  “每到学生生产实习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头疼的时候。”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森林工程系主任薛伟说,“每年3月大三学生要进行两周的校外生产实习,我们提前半年就开始寻找实习单位,到处拉关系、托人情,最后找到的实习单位都是看在个人关系或者感情上,没有一个单位是主动愿意接收学生的。”

  为什么找实习单位这么难?东北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王逄瑚分析说:“很多单位把接收实习学生当成一件‘麻烦事’,实习学生去了以后,单位要花时间派人接待,既影响单位正常的生产工作,又不能带来效益,尤其农林专业学生,有的实习还带有一定危险性,单位就更不愿意接收了。”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有关负责人坦言,如果不是和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单位一般不会接收学生实习,因为学生来了以后帮不上单位的忙,还会增加负担。

  怎样既保证学生实习又能为企业带来实惠呢?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文丛告诉记者,该校食品工程学院联合省内外数十家农产品加工企事业单位,成立了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目前学院2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中70%为董事会单位。这些企业不仅为实习学生提供免费食宿,有的还发放补助,选派技术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满足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实习质量的要求,同时,学院也为董事单位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一批教师先后深入企业,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使校企双方实现了双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今年7月,该校农学院实施了暑期教学实习新形式——“顶岗实习”,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7级30多名学生,在甘肃东方种业公司“工作”了一个月。参加顶岗实习的这些学生吃住在公司,每天工作8个小时,被安排在多个农场里,在公司技术员的带领下,对番茄、黄瓜、茄子、辣椒以及向日葵等多种作物进行授粉、去雄、去杂和管理等多项工作。

  甘肃东方种业公司副总经理马乐邦说:“顶岗实习是互惠互利的好事,7月份是种子企业最繁忙的时候,特别需要像大学生这样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临时员工,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的这种实习,企业非常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