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书写精彩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0-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九童(左一)将自己的作品送给脑瘫患儿。(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张成华 崔吉本  刘加雷

  他,从生下来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天生脑瘫,连正常的说话、走路,都变得异常困难;然而,他却超越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以及擦不尽的汗水,一路向前走。

  于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一个接一个诞生……

  他就是张九童,山东滨州学院政法系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1)班的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山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两本共80余万字文集的作者。

  “这是一个健康的孩子都难以做到的,可是你却以顽强的斗志做到了,我们都应该学习你坚强的品格!”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在给九童的信中这样写道。

  永不放弃——

  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成长

  1988年10月,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由于出生时难产缺氧,生下来不会哭也不会吃,半睁着眼睛望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全家人还没来得及庆祝,一纸诊断,让初为人父的张进生大惊失色:脑瘫!大夫说:“这孩子将来一是可能弱智,二是可能终生不会行走。”

  残酷的现实横在面前:抚养成人,将会耗尽毕生的心血;放弃,只是一秒钟的选择!

  面对残酷诊断,张进生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创造生命的奇迹。”并特意给他取名为“九童”。“九”是最大的数字,代表了父母最大的心愿;“童”是希望孩子将来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保持一颗童心,永远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于是,与命运的抗争在全家人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无止地开始了。

  脑瘫,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8个月时,九童老是攥着手,勾着脚,到1岁时还坐不住。九童1岁3个月时,父母多方打听到,治疗脑瘫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做功能训练,于是带九童来到北京白塔寺儿童康复中心训练。九童的腿僵硬着,坐不住,只能由康复医生硬生生把腿压平,疼得九童嗷嗷大哭。虽然承受了剧烈的疼痛,但治疗确实有效果,九童在1岁5个月时能自己坐住了。

  虽然能坐住了,但九童是足外翻、剪刀步,走路又成了一大难题。那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每天都躬着身子扶着九童练习走路。终于在3岁多时,九童学会了自己挪步。

  那是一个傍晚,张进生下班回家,刚推开门,爱人张雅丽兴奋地说:“咱儿子会走路了!”

  “童童,童童!”张进生张开双臂,“到爸爸这里来!”他惊喜地等着。九童同样张着双臂,绷紧双腿,向前走了一步,“扑通”倒在地上。爬起来,又一步,“扑通”,再爬起来……

  仅此一步!他们全家期待了3年,一千多个日夜。梦想,伴着这艰难的第一步,在顽强地延伸。

  到5周岁时,九童总算能摇摇晃晃独自走路,尽管母亲为他缝制了厚厚的膝盖套垫,但他两个膝盖依然会被磕得出血,母亲十分心疼,倒是九童安慰起母亲:“妈,到了我上学的时候,我的膝盖就会变成钢板了!”但是遇到有多层台阶的地方,九童还是很害怕。“直到上初中,我才克服这一心理障碍。”九童坦言。

  为了避免弱智,父母为儿子制定了“0岁教育方案”,不管儿子听懂听不懂,全家轮流跟孩子说话,讲故事,唱儿歌。见到牛,他们跟孩子说一百遍“牛”,看到小狗,跟孩子说一百遍“狗”,对大脑进行千百次的刺激。

  九童7岁时,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幼儿园,但他竟能认识800多个汉字,背诵100多首古诗,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

  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爸爸、妈妈,你们选择我的那一瞬间,是对生命的承诺,我将用我一生的奋斗证明,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身残志坚——

  以惊人的毅力刻苦求学

  1995年9月,九童终于背起了书包,那年他7岁。

  在学校,别人轻而易举的事情,在他却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写字,成了九童必须克服的第一道难关。

  由于九童双手的肌张力极高,他只能使劲用手攥着笔,此时胳膊上鼓起一块很大的肉包,即使如此,手指却并没有什么力量,一分钟最多能歪歪扭扭写5个字。

  有时妈妈实在看不下去,给他代写几个字,他急了:“我的作业,谁让你写了?”含着泪把它用橡皮狠狠地擦掉。

  别人1小时完成的作业,他至少用4个小时,但整个小学6年没落下过一次作业,右手磨起厚厚的茧子来。

  九童喜欢打篮球,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为了锻炼他的运动协调能力,父亲给他买了一个篮球。“第一次投篮,由于自己的手用不上劲,篮球平着出去了,根本不存在抛物线,连篮板都没碰到。”九童谈到第一次投篮,开玩笑地说道。起初,他一次只能拍一个,再拍第二个,球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一连能拍到10个球,九童练了6个月;一年后九童终于可以把球投到篮筐上。(下转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