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亚运场馆活跃着学生设计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0-10-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赖红英 刘慧婵 通讯员 马燕婷

  随着广州亚运脚步临近,各场馆相继揭开神秘“面纱”,成为亚洲各国瞩目点。本届亚运会,华南理工大学共贡献了至少20多名建筑乐章“雕刻师”,师生、毕业生领衔或参与设计的场馆达到15个。更令人们感到惊喜的是,从该校毕业或在该校就读的“70后”“80后”新生代建筑师正异军突起,扛起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大旗。

  新落成的亚运会场馆——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坐落在静谧的中心湖畔,整个建筑呈自行车头盔造型,曲线流畅、形态舒展,极富动感和雕塑感。作为广东首个大型极限运动场地,这一建筑以其张扬在岭南建筑元素之上的现代感、个性感而备受好评。

  主持设计这一杰作的建筑师林东娜居然是个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70后”,在她的团队成员中,还有多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70后”“80后”学生或毕业生。“新岭南建筑强调把地方文化、符号等融进现代建筑,我们老师在这些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娴熟。”林东娜说,自己在华南理工求学期间,岭南建筑的概念也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里,为这次设计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提供了思想源泉。

  “这要感谢学院给了我们很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林东娜回忆说,她和同学们经常跟随老师做课题,并且做的全是具有投标项目书的“真题”。她在华南理工就读本科生时,就已参与到办公楼、住宅等一些设计项目中。

  “光谈理论培养不出建筑师。学问必须要靠实践来总结、提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遇到新的项目,他常常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做方案。

  通过工程实践提高建筑设计和理论研究水平,已经成为该院的特色育人模式。自1997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让在校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工程实践中。该校建筑设计研究院近年承接的数百个设计项目,都鼓励研究生、本科生积极参与,甚至挑大梁。学生“实战”中收获了书本里学不到的实践经验。

  实践育人带来显著成效,近年来,从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摔跤馆,到上海世博会广东馆、零碳馆,再到现在的广州亚运会的15个场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学生、毕业生的身影活跃在祖国重要建筑的设计建造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