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的终极诉求
■刘强
傅佩荣在《哲学与人生》一书中从儒家道德哲学的传统出发,对“善”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定义。同时他对如何择善也进行了理性的阐释,其思想有助于现代人重新思考人生,摆脱选择的困境。
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是一本通俗简明的哲学著作,读起来饶有趣味、发人深省。
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一个严肃的哲学话题: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作者引用尼采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生活!”该书的封底印有苏格拉底的名言:“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更让我们掩卷深思,不自觉地去检省自己的人生。
有人说,人生原本没有意义,需要我们给它赋予某种意义。那么“有意义的活”起点在哪里?终点又在哪里?哪一种精神元素,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察和探寻?
在该书的最后一节“在善的基础上发展真与美”之中,作者说:“总而言之,善是人生的基础,由此再随机缘增加真与美的部分。这三者互相配合,生命才能发展得比较圆满。哲学之有益于人生,就在于阐明这其中的道理,开拓一条人人可行的康庄大道。”
何谓“善”?在传统儒家著作中,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尽管我国古代的先民圣哲早就对“善”进行过深入的探索。在我国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善”字,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到“善”字有52处之多,《论语》提到“善”字42次。
傅佩荣创造性地把“善”定义为“一人与他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他进一步指出,若是孤独一人则没有行善的机会。无父母,如何孝?无兄弟姐妹,如何悌?无长官老板,如何忠?无朋友,如何信?我们之所以强调“善”的价值,是因为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如果社会都被恶所充斥,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被破坏殆尽,欺骗、仇杀、报复、背叛、嫉恨等恶性蔓延,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傅佩荣以儒家思想为旨归,对如何择善进行了理性的阐释。择善的前提是必先知善,而知善需有良知作为源头。择善的方法,作者归纳为3条:内心感受、对方期望、社会规范。把这三者协调起来,不至于相互冲突。若三者发生冲突了,还是以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为最后的凭据。
在现实生活中,人生总是面临诸多选择,许多选择让人们不知所措,患得患失,那么用什么去指导人们的选择呢?其实,内心的良知就是最好的尺度。
善需要践行。《中庸》中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里的“固执”不是指固执己见,而是指坚守不渝。一旦选择了善,就坚持原则,绝不妥协。把善作为自己一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信仰。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而做了好事仍持有一颗平常心,则更加不容易。
傅佩荣认为,“为善最乐”,而“适当关系之实现”需要开放的心态。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 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凄凄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他却以开放的心态在那个乱世撒播儒家仁爱的种子。单身独处的康德一生都未走出哥尼斯堡那个小镇,但他探求道德律的心灵却与整个世界息息相通。所以,人应当敞开自己的心扉,营造自由仁爱的环境。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则是把“择善”的幼苗种植在学生的心田。
傅佩荣很欣赏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这段话:“一定要等到你的课本都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了,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这让教育工作者不禁要追问:一个老师,诲人不倦,他给予学生的什么样的教育影响,能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后,终生受益呢?我以为一“善”足矣!
(《哲学与人生》,傅佩荣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5月出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