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转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0-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21%提高到2009年的24.2%。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52%提高到2009年的79%。 2005年以来,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制图 余闯) 初中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95%提高到2009年的99%。

  ■本报记者 张晨 余冠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教育战线齐心协力,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日前在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5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可以概括为4个标志性成果:

  ——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袁贵仁强调:“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转变。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四个标志性成果

  □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成就,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在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时,袁贵仁说:“‘十一五’这5年,是我国教育事业成就显著、极不平凡、十分关键的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关于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指标,有的已提前实现,有的将于今年实现。”

  义务教育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2008年9月1日,是令人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意味着中国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

  袁贵仁对此分析说:“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确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算起,我们用22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在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对世界全民教育的重大贡献,既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又减轻了亿万家庭经济负担,改善了民生,同时还推动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高等教育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

  “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21%提高到2009年的24.2%,在学总规模达29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励1/2出自高校,社会科学领域2/3成果由高校完成。

  袁贵仁说:“‘十一五’时期,中央明确要求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强调办出特色、推动创新。一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比如,政府投入数10亿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遴选了10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了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奖励了5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二是注重走有特色、高水平的路子。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体现办学特色,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三是强调通过创新来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推动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袁贵仁说,党和国家一直重视职业教育。由于传统文化、社会观念的影响,加上政策不配套等原因,我国职业教育曾经有一段时间发展不很理想。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职业教育驶入改革发展快车道。

  对此,袁贵仁将其概括为“四个更加”:

  ——国家更加重视,出台支持和优惠政策。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受资助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90%;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涉农专业、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实行免费,惠及500万名学生;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约40%的学生拿到“双证书”,职业教育吸引力显著增强。

  ——导向更加明确,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础更加坚实,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重点支持了2300多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680多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专门组织培训了15万名专业骨干教师。

  ——贡献更加突出,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几年来,向社会输送2000多万名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

  在“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下,这5年,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从未如此迅速,从未惠及如此多的人民群众。

  促进公平,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袁贵仁介绍:“近年来,国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推动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一是以加快发展促公平。发展是硬道理,通过扩大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机会。“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学前3年毛入园率从2005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1%,提高10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52%提高到2009年的79%,提高2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1%提高到2009年的24.2%,提高3.2个百分点。

  二是以资源配置促公平。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2006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共招聘18万名特岗教师,覆盖900多个县、1.8万所农村学校;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2009年已达80%;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地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2008年开始实施“高校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专门用于扩大中西部地区考生入学机会,2010年规模已扩大到12万人。

  三是以完善资助促公平。坚持教育资源向困难群体倾斜,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上学或辍学。“十一五”期间,国家资助制度覆盖面更广、比例更大、标准更高、效果更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免除了学杂费,农村和一半城市免除了书本费,还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补助;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近1200万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全面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普通高中阶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面约占在校生总数20%;高等教育阶段,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学前教育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供资助;特殊教育,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

  四是以规范管理促公平。“十一五”期间,教育系统大力加强行风建设,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执行招生“六公开”和“六不准”;加强教育收费管理,建立教育收费听证、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2009年反映教育乱收费举报,比2008年下降20.9%。

  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刘延东国务委员作总结讲话;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开启了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民族未来。当前社会各界非常关注教育,有批评、有建议,但更有期盼。

  袁贵仁说:“在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许多好的思路和办法,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在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中,我们仍然欢迎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一起攻坚克难,化解热点、解决难点,共同推动。”

  教育规划纲要这份纲领性的文件,在国家从“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的关键节点,为“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总结,又明确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下转第二版)

  ■链接

  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2009年,农村初中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25.5%;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3.6%;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9.1%,比2005年提高6.7%;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为53.8%,比2005年提高13.5%。

  教育投入显著增加

  2005—2008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率超过了70%,达到14500.7亿元。2008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9685.6亿元,比2005年增长107.6%。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经费比例达到66.8%,比2005年提高了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