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 影响中国的电影传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0-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米高梅电影公司著名的狮子标志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李道新  

  1930年7月,在上海北苏州路400号的一间办公室,美国人韦尔霍(H.Wilholt)代表米高梅电影公司正式成立了驻中国的发行机构,这是继环球、派拉蒙之后在上海开业的第三家好莱坞电影公司。9年后,还是这个韦尔霍,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742号),创办了一家专映首轮西片并据有米高梅出品上海首映权的大华大戏院。正是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米高梅出品相继输入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并创造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的电影传奇。

  先是Gone With Wind。这部1940年6月来到中国的米高梅巨制,恰逢其时而又恰到好处地被译成《乱世佳人》这样的中文片名。为了影片的造势,大华大戏院特办一份《大华影讯》,创刊号即为《乱世佳人》“特镌”,全部文图都在介绍这部“人生难得再逢最伟大不过”的“巨片”。按当时的评论,像《乱世佳人》这样让人在影院呆坐4个小时,全神贯注而不觉疲倦,“一切的一切”“俱臻上乘”的影片,确实称得上“破天荒”了。其实,《乱世佳人》在上海的热映,也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已成“孤岛”的独特情势联系在一起。乱世中国,佳人聚散,一切的一切,又是多么能够舒解此时中国观众内心的郁结。以至于在当年上海华成影片公司的出品目录中,还能找到一部张善琨编导、陈云裳和刘琼主演的《乱世佳人》。此时的张善琨,已是海上电影大王,此番亲自挂名编导,想必早被米高梅所折服。陈云裳的美貌和气质自然比不上费雯丽,但刘琼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所有作派,可都学的是克拉克·盖博。米高梅《乱世佳人》在中国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同样是在1940年11月,又一部米高梅出品Waterloo Bridge恰逢其时而又恰到好处地被译成《魂断蓝桥》,在上海及全国各地放映时再次引发观影狂潮。这部剧情“热烈紧张”而又“富有诗意”的“空前大悲剧”,跟《乱世佳人》一样,不知赚了中国观众多少眼泪。这一次,不仅上海的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了名为《魂断蓝桥》的影片,甚至在上海舞台上,还相继出现过越剧版和沪剧版的《魂断蓝桥》。

  颇有意味的是,从新中国建立以来迄今,米高梅及其《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在中国内地的遭遇,也是好莱坞与中国社会在冷战时期及全球化时代的缩影。建国之初,在清除美国电影的运动中,包括米高梅在内的好莱坞各公司及其出品全部退出中国大陆,《乱世佳人》、《魂断蓝桥》也被当作好莱坞毒素电影的重要代表作遭到清算。1950年6月出版的《大众电影》第二期知识问答栏目,关于美国影片《魂断蓝桥》,便向读者提出了以下3个问题:(一)暴露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二)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黑幕;(三)以寻找不出真实根源的悲剧来曲解生活的真相。杂志给出的“正确答案”是(三)。可以看出,无论是米高梅的《魂断蓝桥》,还是喜欢《魂断蓝桥》的中国观众,都失去了在中国继续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冷战时代的结束,不仅使美国电影重新登陆中国,而且使《乱世佳人》与《魂断蓝桥》等米高梅经典再度回归中国观众的视野。由乔榛、刘广宁完美演绎的配音版《魂断蓝桥》,在它来到中国40年之后又一次征服中国观众,赚取了比在美国本土多得数不清的眼泪。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观众,再看《魂断蓝桥》的时候,落脚点已不在深刻的战争批判,而在纯粹的爱情悲歌。这部彷佛专为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打造的悲剧名片,从一个方面承担着为“文革”后中国观众进行情感启蒙的使命。

  随后,电影进入影院放映与录像带、影碟与互联网交互传播的时代,许多曾经输入或未被引进的米高梅出品,都被不同层面的观众所熟知。尽管当他们在银幕或荧屏上看到“007”系列影片的时候,支撑“007”叙事动因的冷战背景已经结束,但米高梅公司的其他优秀影片,如大卫·里恩导演的《日瓦戈医生》、麦克·尼柯尔斯导演的《毕业生》、巴里·列文森导演的《雨人》和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塞尔玛与路易斯》等,还是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有了这些电影,中国观众心目中的米高梅,不仅感性充沛,而且理念深幽。即便破产,也会有中国观众的目光,穿过纷乱的世相永远追随。

上一篇:■文化消息     下一篇:他们把儿童电影当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