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让流动儿童享城市公共服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0-12-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苏婷)9岁的王文昊很小的时候,就随务工的父母从老家广东省电白县来到经济发达的中山市生活。去年9月,他的家长为他在流动人口管理部门进行了“16周岁以下暂住儿童登记”,同时领到了一张“随行卡”。凭着这张小小卡片里储存的个人信息,王文昊可以及时享受到教育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等“一卡通”式的公共服务。到今年11月底,这样的信息采集登记覆盖率在中山市已经达到86%。

  建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是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开展的一项旨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性数据、促进流动儿童在城市享有社会公共服务的试点探索。这一试点是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协调和组织教育、卫生、计生、公安、民政、社会保障、财政、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采集流动儿童基础信息,实行多部门数据共享。在日前召开的“理论与实践: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题研讨会”传出讯息:经过几年实践,在北京、天津、石家庄、无锡、中山、常州等开展这项试点工作的城市中,“流动儿童登记标准规程”、“随行卡”等方式,已使大部分登记的流动儿童更好地享受到了社会公共服务。

  根据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对16岁以下的流动儿童进行人口登记,致使各部门缺乏有关流动儿童数据和信息的有效统计渠道,流入地对流动儿童的服务和管理缺乏基础性信息。流动儿童与父母居住在城市中,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难以融入其迁入的社区和享受社会公共服务。

  据介绍,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与联合国儿基会近两年共同支持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的相关政策分析研究,并开展了项目试点工作,如“人口流入流出地之间流动、留守儿童协调登记机制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