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实惟新 高效高质
《吕氏春秋》有言:“治国无法而乱守,法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课程改革,是教学的一场革命,是教育发展中的一次“痉挛”,如一缕春风,像一束阳光,似一泓清泉,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高潮。《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们这些“一校之长”提出了新的挑战。
“变则通,通则久”,作为一校之长,我深知课程改革的重任在肩,虽然不敢奢谈自己能成为课改的“急先锋”,但投入课程改革我丝毫不敢怠慢,学习新理念,推行新举措,带领二中全体教师积极融入课改大潮,让课程改革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带来转机,给师生成长营造“凭鱼跃”、“任鸟飞”的碧海蓝天。我们通过强力执行课改“实”、“改”、“新”、“活”四字方针,全面推广“一课双讲”的大公开课大教研活动,打造高效课堂,贯彻四“主”理念,规范教学常规,培养四“有”教师,大力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快速向前发展。
课改四字方针:实、改、新、活
“实”——课改的生命
“实”是实效的实。突出“实”,我们要求课改必须要紧紧围绕“实效”做文章,不搞虚形式,不摆花架子,不做假样子。我们认为,课改永远不能偏离“实”这个目的和方向。要通过课改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学生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培养,素质得到发展;二是教师观念得到转变,教法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强化,业务得到提升。“实”是课改的生命。没有“实”的课改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课改,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课改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课改,即使学生活跃、气氛热烈,也很可能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因此没有“实”的课改将是短命的,只能是陨落的流星、夜绽的昙花。我们认为,课改不能盲目跟风,不能只注重形式。课改不是形式热闹、花样迭出,而是内容的突破、理念的更新、思想的变革。我们强调课改的实效性,就是要在课改过程中“实”字为先,不折腾,不作秀,扎扎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为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服务。
“改”——课改的核心
“改”是改进的改。“改”是课改的核心,改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上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教学已经不符合现有《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远远落后于教育的发展。因此课改必须坚持“改”字当头,从课堂教学的理念、方法入手进行改革。教学是两个字,一个是“教”,一个是“学”,两者尤其是后者在教学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所以,我们认为,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是“改课”,就是要变现有的“重教轻学”为“以学为重”。
“新”——课改的灵魂
“新”是创新的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求教师不能习惯于只用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新”就体现在课堂设计要有新思路,教学过程中要有新的亮点,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有新感悟,学生要有新收获,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有新发展。“新”是课改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但是创新不能刻意求新,随意翻新,我们强调“新”之魂要附“实”之体。
“活”——课改的出路
“活”是灵活的活。“活”就是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不死板,不墨守成规,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艺术。“活”是课改的出路。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中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深思熟虑,巧妙设计,灵活多变,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学内容的作用,发挥教师的智慧,使教学目标实现最大化。为此,我们鼓励教师们在学校基本课堂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百花齐放。
大公开课大教研:一课双讲
为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打造自主优质高效课堂,自2008年以来,我校一直在坚持“一课双讲”的大公开课大教研活动。这项活动是学校教研活动的一大亮点,是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独具魅力的一大“赛事”,也是我校独具特色的“名师工程”。
“一课双讲”就是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两名教师讲授同一课时内容,参与观摩、评课的教师通过对两名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不同的课堂处理等进行对比,学习两位教师的优点。两位授课教师也通过自己讲课、听他人评课和相互对比而获得提升。此项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具备探讨性、示范性、创新性、可推广性。全校的大公开课大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套适合学校校情的、可操作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案例展示和交流学习的平台,不断促进着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大公开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为:授课教师搜集充分的材料自己备课——本组教师集体备课——本组教师集体修订教案——本组教师听课——本组教师再次修改、完善教案——全校大公开课——课后全校同组教师大教研。我校的大公开课大教研活动是全校范围的,每次活动都是同组教师全员听课,全员教研。其中教研流程为:讲课人自评——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点评——教研组长总结点评——学校领导总结点评。教研时,老师们就两节课进行研讨,点评到关键处,可以回放录像或定格在某一画面再进一步展开研讨。活动结束后,讲课人根据所记录的评课内容写出教学反思。最后,根据专人所记的评课记录,教研组长进行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再对本次大公开课大教研活动的具体情况、实际效果、优缺点、暴露出的问题等进行汇总归纳,整理成文字,供全校同组教师学习,汲取经验教训,调整学科组下一步的教学思路,力争打造更加高效优质的课堂。
高效课堂:“三改造,一反思”
在学校课改四字方针的指导下,在“一课双讲”的大教研活动中,我们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抓手,深入推进新课改。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新教材的使用等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因此,我们把抓课堂教学作为课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新课改的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以引导、启发和点拨,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此,我们通过“三改造、一反思”来打造高效课堂。
改造备课,集思广益
新教材知识面非常广,安排的教学课时又较少,教师必须掌握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对教材大胆取舍、合理组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必须有效控制。因此,课堂要想高效,功夫必须下在备课上。
首先,我们强调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完善学案,最后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改造备课的重点内容。与新课程相适应,我们强调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四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活动、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并将学法指导、思路分析、知识迁移、规律总结等明确地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使课堂教学尽量呈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强化备课的实效性。
改造课堂,灵活高效
有效上课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而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是有效上课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设计好切入点,对所讲内容而言,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便于开启学生心智,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层多向的思考与探究。
改造习题,凸显特色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要求各备课组精心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导学案、限时训练和“自助餐”式习题,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吃得好”,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够“吃得饱”。针对学校学情,我们确定组题原则:习题难易度适中,偏难、偏怪题坚决不选;其次,侧重选择能体现重点知识、学生错误率较高和适合学生探究的典型性试题。这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而且多角度地开发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反思提高,彰显个性
“在研讨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课改的精髓在于教师在课改中的逐步成长,并使教师成为课改一线的教研者。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写教学随笔、课后记之类的反思性文字,对教学实践环节中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剖析,找出课例中成功之处。更主要的是寻找不足,加以改进,必要时形成案例分析,在案例反思的过程中优化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化。把教学中的问题升级为课题去研究,从实践升华为理论,丰富教学成果。通过反思,也帮助教师们把课堂变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课堂教学:四“主”理念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这样评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课堂人际关系与课堂结构形态都在发生着变化的课堂,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野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课堂。但同时,它也是与我们熟悉的比较传统的教学有着血肉联系的课堂。”打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我们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课堂教学四“主”理念。
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负责,把握课堂的方向,掌好舵,领好航,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要提高学生什么能力”、“最终达到什么水平”,这些都要通过教师预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我们强调教师只是课堂的“导演”,真正的演员是学生,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
以学生为主体
“教是为了不教”,“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我们强调,应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课堂参与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以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作为主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收获,就无法保证课堂的效率。我们要求,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设问,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积极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
如果教学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难免失之狭隘。《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所以我们把教学的目标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获取能力的最大提升。
课堂常规:四“五”策略
这里的“五”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不是为了完成而完成,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体现。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放在了首位。
每堂课设计五个有价值的问题
有价值的问题能为整堂课“提纲挈领”,通过有价值问题的引领,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
连续讲课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课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在思考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每节课最后五分钟留给学生思考总结
最后五分钟要学生回味梳理,质疑讨论,老师做学习指导,效果询问,问题答疑。
每节课要有五次鼓励性点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