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教发展的现实路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0-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郑名 史文秀 张汉秀

  我国幼儿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非均衡性矛盾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显著,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确立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任务,指明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方向,即“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西北地区的一个农业县——L县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调整后的闲置资源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积极探索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提供了借鉴。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L县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同时利用撤并后闲置的农村小学校舍与师资,大力举办农村幼儿园。目前,全县拥有幼儿园82所,其中,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79所,行政村建园率达到100%。该县在中小学布局调整背景下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提高认识,统筹规划,确立幼儿教育发展目标。首先,将“加快幼儿教育发展”纳入了县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确立了“逐步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积极推进城乡幼儿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发展目标。其次,制定了全县幼儿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大农村小学附设四类幼儿园学制‘二改三’力度(学前两年改为学前三年),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将幼儿教育发展摆上政府的工作日程。

  ——明确政府责任,推进目标管理。分年度将新建幼儿园和改建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的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政府与各乡镇学区,由县政府与乡镇政府、县教育局与乡镇学区签订了教育目标责任书,将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纳入各级干部考核内容,形成“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局面。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该县成立了幼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三级四线”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网络,确保了农村幼儿园建设的推进。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该县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针对不同情况,通过改建、撒并与整合以及新建等三种途径,实现了“村村有幼儿园”的目标。与此同时,该县通过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撤并、调整后超编教师的“回流”与转岗,以及强化对所有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等措施,有效地破解了农村幼儿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低下、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按照“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办园基础,改善办园条件,加快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步伐”的要求,该县财政先后投入600万元用于改扩建农村幼儿园,同时规定农村幼儿园的收费要全部投入到幼儿园的发展建设上。该县在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指出:要借中小学布局调整机会,新增投资6674万元用于新建、改建与改善农村幼儿园,进一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

  该县的实践对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带来如下启示:

  ——明确政府在发展幼儿教育中的职责。明确幼儿教育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制定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计划,是政府在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中的作用与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确保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将农村幼儿教育的普及作为突破口。把改善贫困和弱势儿童的不利处境作为国家幼儿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将普及贫困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育作为重点和突破口,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接受幼儿教育,才能体现“促进教育公平”的宗旨。

  ——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扩大普惠性资源。公办幼儿园是落实政府责任,保证幼儿教育公益性的重要措施。通过举办一定数量的公办幼儿园,不仅有利于满足农村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而且通过公办幼儿园的示范作用,可以有效引导幼儿教育的稳步、健康发展。

  ——落实教师地位与教师专业发展同步推进。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其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是幼儿教师队伍长期稳定与专业发展的保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省临泽县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