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播洒希望的东农人
东北农业大学的社会服务,不仅要给农民送去新品种、新技术,更重要的是给农民植入新的发展理念,开辟新的致富渠道。烟筒屯镇的胡长伟结合当地旅游大县、生态名县的特点,与当地政府共同商定了“以湿地自然保护、景观建设相结合”为主体、以“湿地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培训”、“导入湿地旅游文化”为子项的发展规划。并适时提出将传统农田改建成经营性的集休闲、采摘、餐饮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园的发展计划,同时发挥自己在管理学、汉语言文学等方面专业特长,亲自参与规划设计,大大提升了当地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和经济收益。原来1元多钱1斤的鲫鱼,在采摘园的餐厅里能卖到7元1斤,原来几毛钱都没人买的鸭蛋,拿到餐桌上竟能达到3元一个,至于采摘园里30元1斤的提子、甜瓜、草莓,农民们在以前更是想都不敢想……如今,随着采摘园的逐渐发展,胡长伟邀请东农的相关专家学者,全力投身于“珰 湿地观光采摘园”的完善和扩建。一年来,自从将自家农田改建生态采摘园以来,农户们的年收入翻了十几番,脱贫致富的同时还合理地安置了镇上的剩余劳动力,从而带动了了全镇的经济发展。2009年8月,烟筒屯镇珰 村被黑龙江省列为省级文明村建设对象。
在东北农业大学专家学者的倡导和推动下,当地农民不再抱着过去传统的种养殖品种不放,而是开始转而追求高产出、高效益的新品种。去年,仅在大同区就先后引进水果黄瓜、草莓、小黑麦、樱桃番茄、无籽西瓜等新品种作物10余种,引进有机肥发酵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架式栽培技术等实用农业技术6项。受益的农民啧啧称叹,“他们一句话,我一年的血汗才不白流”、“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他们非但不计回报,还无偿提供种子、技术,真希望他们能长长久久地留在这里”。地方政府部门也感同身受地说,“现在我们对东北农大的专家学者既敬佩又感激,只要他们提出的建议我们就优先采纳,他们提出的项目我们优先落实,他们提出的重点我们优先部署……”如今,当地政府和百姓的思路开扩了,脑子开窍了,致富之路越走越敞亮了。农民感慨地说:“要想致富,光靠汗水不行,必须汗水加科技。”
推动和保障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唯有打造出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农业增收需要项目,农民致富需要技术,农村发展需要人才。专家学者服务“三农”总是有限的,为地方培养培训一批永远不走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才是长久的,东北农业大学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农业技术培训。
不到两年,派出的中青年专家组织东北农业大学农学、园艺、农机、畜牧、兽医等学科的专家400多人次,深入田间地头,直接面向广大农户传授技术。采取集中讲座、办班授课、入户指导、现场咨询、编印教材等方式,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技术培训,当地乡镇领导、农民及种养大户等6000余人直接受益。实践证明,这一形式是有效的,很受当地政府和农户的欢迎。目前,东北农业大学已经将“村屯明白人”培训班扎根当地,将一批批永远不走的、既懂技术又懂实践的明白人留在了农村。
为了给当地农村培养出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我们的服务专家积极宣传“村村大学生”计划,并倡导和鼓励两县一区的农民们积极报考,如今已有数十位农民走进大学课堂。
东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专家积极帮助乡镇村屯建立图书资料室。他们一方面回校动员各方力量捐赠大量书籍、光盘、实用技术手册、计算机设备;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学校各类技术服务课件,为当地建立一个知识库,保障农民的学习需求随时得到满足。
东北农业大学始终把自身定位在依托农业高新技术服务区域农业的办学道路上,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和鲜明的服务面向,走出一条独特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直以来,东北农业大学坚持“把文章写在黑土地上,把学问做在黑土地上,把学校建在黑土地上”,形成了鲜明的“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的办学特色,找到了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任务。在此次社会服务中,东北农业大学和大庆市大同区委区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共同创建了全新的基层乡镇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边就业边创业人才引进及培养模式”,并联手创建了“东农学子创业园”,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持续培养“学农、爱农、务农”的应用型人才创建了新平台。
“东农学子创业园”由市校共同负责,毕业生选派在自由报名的基础上由双方共同遴选,由大同区政府统一聘用,并派驻到相应的乡镇。毕业生以此作为就业和创业的平台,在实践中学习,在锻炼中成长。东北农业大学作为该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学校的技术成果优先向大同区推广,并对创业园内的毕业生入园后的技术指导。以此为依托,协力实现大同区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学校技术成果的顺利推广,实现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增强。
目前,首批来自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6名毕业生已入驻创业园。当地政府在聘用期内按每人每月1200元标准发给学生创业生活补贴,并为他们筹措创业贷款,对他们创办农业企业按相关规定给予优惠政策扶持。此外,创业园所在乡镇还在合同执行期内免费为每名毕业生提供土地4亩(供毕业生建设农业园区),并安排他们的食、宿,毕业生享受所在地区农户发展农业的一切相关优惠政策。
创业园的学生可每人申请5万元人民币的创业贷款,并将该款项的60%(不少于3万元人民币)用于所在乡镇的基础农业设施建设(温室、大棚、圈舍、房屋、工厂等)上。毕业生们还可在两年内牵头组织当地农户成立“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社”,或成立其他涉农的经济实体。同时为所在乡镇农户生产无偿提供相应技术服务,并定期组织现场技术指导和农民技能培训;根据地方农业实际需要,每年要引进和推广2项以上的新品种或新技术。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地方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快实现了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而有效补充了基层乡镇农业专业人才的缺口,更有助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创业缺少平台的现状,拓展了高等院校和地方的科技及人才培养合作新模式。
眼下,东北农业大学首批33名中青年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社会服务已临近任期尾声。二百余个日日夜夜,数不清跑了多少路,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没觉得苦,没觉得累,只是想着:风大了,瓜棚的支架是不是结实?天冷了,暖舍盖好了没有?支撑着的信念就是:“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事”。
双榆树乡的李传宝一到任就立即行动起来,学习土壤农化专业出身的他联系资环学院崔正中教授及2名教师,带领60多名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乡里6个行政村、37个自然屯进行土壤普查。不过数日,双榆树乡的土壤类型分布、土壤利用现状、土壤基础肥力等整体情况就尽在掌握,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当地政府和农户都被折服了:“在这生活了一辈子都不太清楚我们自己的土地啥样,农大的专家给了我们答案。”
大庆市肇州县榆树乡有条“东农路”,它守护的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榆树乡、肇州县经济增长的绿色通道,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高速公路”。在道路修建的过程中,榆树乡党委书记王立国提议给这条路命名,他说,路,倒下是路,立起来就是个碑!咱得起个有意义的名字,留给子孙后代。这条路印满了东农领导和专家的足迹,是东北农业大学与我们共同走出的致富路,就命名它为“东农路”吧。现场立刻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现在,“东农路”修好了,打开了榆树乡通往市区的通路,成为促进本乡经济发展必由之路。
到农户家走访的时候,笔者禁不住会问:“你们对东农专家的印象怎么样?”“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是笔者听到最多的回答。走访结束时,笔者也总会问到一个问题:“你们对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有什么建议?”“就是希望他们不走就更好了!”这回答毫不迟疑。
两年来,真情在东农专家与地方百姓之间汩汩流淌,成就在这片走向振兴的热土上渐次迸发:观念更新、结构优化、经济振兴、文化提升,大庆市两县一区正沿着这样四个维度呈现新容。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东农人那种能够弯得下腰、沉得下去的实干精神;那种求真务实、勇于钻研的科研态度;那种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工作热情;还有那种服务“三农”、反哺社会的责任与信念……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梅说:“大庆市与东北农业大学走出了一条农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通过这种方式的社会服务,不仅给地方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新发展;同时,教师们对自身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体会得更加深刻,是新时期青年成长成才的新途径,是把农业高校的人才和技术广泛持久地引向农村、积极有效地服务“三农”的新尝试,是将农业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创新与推广普及紧密结合的新探索,是一个绝对的双赢。”
毋庸置疑,这种服务模式必将会以接力赛的方式延续下去,并且还会以大庆为样本向广袤的龙江大地辐射开去,创造未来更多的丰收……
后 叙
“把文章写在黑土地上,把学问做在黑土地上,把学校建在黑土地上”,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农业高等学府——东北农业大学,自1948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这一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黑龙江省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始终站在国家“三农”发展的前沿阵地,业已成为全国特别是黑龙江省高级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基地,解决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学校先后培训农民65.8万人、乡村干部4.96万人,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47个,累计示范面积13600万亩,推广转化科技成果297项,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67亿元。学校先后6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和重大科技效益奖,3次获得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黑龙江省“小康建设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