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 我最大的乐趣是教书
范老生前说,在清华大学教书的这8年,是他最快乐的8年。因为他把这一生用生命换来的经历、经验,传达给了下一代,让孩子们能够接受,而且在孩子们身上引起了反响。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张杰
今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范敬宜没有参加。
他躺在病房里了。之前,院里的老师去看他,他说:“也许开学那天我病就好了,我一定要去。”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说:“自范老2002年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以来,从未缺席过毕业典礼和迎新典礼。”每次参加典礼,范老都会事先认认真真地准备好发言稿。
范老生前说,在清华大学教书的这8年,是他最快乐的8年。因为他把一生用生命换来的经历、经验,传达给了下一代,让孩子们能够接受,而且在孩子们身上引起了反响。
范老曾经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说:“我最大的乐趣是教书。”
关心年轻人心灵成长
范老接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一职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主任朱兵再到范老办公室的时候,就开始看到桌上厚厚的一摞学生作业了。
“老范,还改作业啊?”朱兵问。
“改啊!”范老说。
“给本科生讲课的时候,范老亲自批改学生的作品,对学生非常负责。”朱兵说。学生很喜欢听范老的课,他曾感叹地对朱兵说:“学生们的评分对我来说比什么都珍贵。”朱兵在与范老相处的多年中,从未见他如此高兴过。“我知道他的欣喜并不是因为他的教学成绩,而是因为同学们对他的接纳和认可。”朱兵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老一直淡泊名利,从不为一失一得显形于色。
“我们院里的老师,并不能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但是范老不同,只要是他教过的学生,特别是前三届本科生,都能叫出名字来。学生去哪里工作,他都知道。”尹鸿说。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大家都习惯在背后称呼他一声范爷爷,这也是他最喜欢听到的一种称呼。
范老经常摘抄学生的作业,看看学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他关心年轻人心灵成长的一种方式。范老对学生关心备至,亲自推荐好学生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工作。“学生工作后,范院长会问系里的老师要学生的电话,积极主动地给他们打电话,问问学生:‘你在人民日报工作有什么困难啊,有什么不适应啊,思想上有什么问题啊?’”如果有问题,范老就约他到自己家附近的清香林茶馆聊天。
范老去世前,尹鸿去医院看望范老。范老病房的桌子上放着一份《人民日报》,上面有3篇报道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毕业生写的。“我们的学生真是成才了。”当时范老感慨地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追忆范老时,很多学生都把当年他批改过的作业拿出来。“当年,范院长不只给本科班亲自上课,而且逐一批改作业,在一些段落上清晰地写下批语,有的同学的作业被写得密密麻麻,后面还要写上‘范敬宜’3个字。”尹鸿说。
同学们都喜欢这位认真的“范爷爷”。听到范老去世的噩耗,曾得到范敬宜指导硕士论文开题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曾维康说:“我们觉得特别突然,7月份他参加了毕业典礼,去年毕业典礼上还和胡显章老师高歌一曲《垦荒队员之歌》。11月13日,听到他去世的噩耗之后,同学之间相互转告,有的同学忍不住哭起来……”
范老很谦虚,有时会反思,自己不是搞教育工作出身的,别人会不会不认可自己的新闻教育啊。有时候,他总要解释,“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新闻与传播学院决定向中国教育学会为范老申报“新闻教育奖”,范老听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我一生得过很多奖,但这个奖最重要。说明对于新闻教育,我完成了该完成的任务。说明我在清华8年的工作得到了认可”。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务会秘书肖红缨主要帮范老处理一些日常的来电、来函、文稿,和范老打交道比较多。“他到清华大学来工作后,一直把到清华工作当成一件非常值得回味、感到荣耀的事情。有一次,他让我找一下带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标志的布袋子,他每天都拿着那个袋子去买菜。这个袋子就成了街坊邻居识别他的标志。后来那个袋子坏了,他找让我再找一个。因为时间久了,我没有找到,就去纪念品中心给他买了一个带‘清华大学’字样的袋子。他当时如获至宝,像小孩一样把它揣在怀里。”肖红缨说。
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
范老关于“新闻也要有艺术”的观点,曾招来一些人的批评。
“我说的艺术不是指虚构,而是行文。没有这种素养,是写不好新闻的。”范老这样告诫自己的学生,好新闻一定是有感染力的新闻。
范老说,当年他走上新闻写作之路,是受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影响。这篇文章不仅是事实报道,而且是艺术,它感染了年轻的范敬宜,他要到接近朝鲜战场的地方去工作。范老说:“当时我在上海看到这么一篇报道,毅然决然离开上海,瞒着家里来到东北。”
范老认为,新闻还要有文化。
2004年,他力主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开设了“新闻与文化”这门课程。他在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年毕业典礼上说:“3年前,有一位同学曾给我写信,希望学院在搞好专业课教学的同时,给同学更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关怀。她说:‘我们再过两年就要毕业了。我们希望清华在我们记忆中的,应该不仅仅有郁郁葱葱的校园和庄严古朴的建筑,还有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那样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学生的这个建议,启发了范老。
从2002年起,范老曾先后开设“新闻与文化”和“新闻评论”两门课程以及以讲座形式呈现的新闻教育教学活动,其中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都凝结着一个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心血,所有一切都显示出范敬宜对“新闻”和“文化”这两个词语来自骨子里的热爱。
尹鸿说:“范院长所强调的文化,严格说来,更像人文,指人文关怀、人文理想、人文境界。”在“新闻与文化”课上,范老给同学们讲琴棋书画,讲人文价值观。他说:“琴棋书画,体现的是你们的人文素养,这些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会帮助你理解报道对象,理解生活,理解社会。”
人文素养能够帮助人提升人生境界,度过逆境。范老曾说,他从20多岁被打成“右派”开始,经历了20多年的困境,“那时候我没有被打倒,一方面是老百姓给了我支持,另一方面是我的人文素养帮我战胜了困难。”那个时候,他读书,写诗,练字,努力提升自己内在的修养。
2007年毕业典礼上,范老把前一个晚上辗转反侧、千言万语汇聚成的8个字“远离浮躁,追求文化”送给了学生们。范老说:“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人类的灵魂。文化一旦被边缘化,一切道德、观念、信念、学问、操守就失去了依附。希望你们走上社会以后,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外,再忙也千万不要忘了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继续加厚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积累,使自己永远做一个有远大理想、有高尚情操、有深厚内涵的人。”
“这是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学新闻的,要超越新闻,不能仅仅局限于新闻,不能仅仅局限于业务。”尹鸿说。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说,当下有很多应景、应时之作,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过去了。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把有文化内涵的东西以新闻的形式保存下来。崔保国说,范院长在这些方面就身体力行地作了许多实践,他所写的新闻作品和培养的学生,都有比较厚重的文化底蕴。
按照崔保国对范敬宜新闻文化思想的理解,文化能够增加新闻的美感和深度。他认为范老对此身体力行,范老诗、书、画、文章俱佳,被称为“四绝”。范老不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写得好,才思敏捷,而且很勤奋,笔耕不缀。
对于范敬宜的文化修养,朱兵曾多次亲眼目睹,“我们经常一起出差,地方上的人请他题字,他往往顺手就题上一首诗,都是即兴的,家学非常深厚”。
工作之余,范老曾向朱兵讲过很多往事。范老的母亲是江浙地区的一位大家闺秀,曾经请当时一位很有名的画家教他学画。他临摹石涛的画作,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令朱兵感到遗憾的是,当时随范老一起工作时,没有跟他学会古诗词吟诵。他说:“中国古诗词的吟诵是分流派的,有着久远的传统,至今已没有几个人掌握传统的吟诵方法了,而范老的吟诵是具有代表性的”。
多听听老百姓的意见
在尹鸿的记忆中,范老每次参加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每次讲话都有新话题,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几乎是他的“保留节目”,他用这句话勉励学生提升思想境界,激励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
范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后代,在课堂上,他经常讲起范仲淹的家学传统。学院的老师、学生向范老求字,范老喜欢赠送自己写的《岳阳楼记》。
范老的钱包里一直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当年在农村改造时和农民在一起的照片,他那时穿着中山装,笑容非常灿烂。年轻时代的范敬宜对底层生活并不了解,但他到基层后发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所潜藏的知识、智慧和生命力,看到了中国人身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这帮助他很快地从沮丧中解放出来了。
另一张是他担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后拍的照片,那是他一生中地位最高的时候。为了使自己不脱离基层,他经常给自己下乡的地方打电话,问问他们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他的一句名言就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他常常用这句话告诫学生“多去基层,多听听老百姓的意见”。
范老自己一直是这样做的。朱兵说:“我经常看到警卫、司机到他办公室聊天。他的办公室离我不远,我几乎每次敲门进去时,总见有客人来访。他们身份各异,除了少数官员、学者、专家,大多是一些普通人:机关干部、职员、记者、演员、教师、工人、农民、企业家、个体户、门卫、出租车司机等。范老总是放下手中的笔,点上一支烟,笑眯眯地看着对方,听着聊着。”
尹鸿说,新闻与传播学院每一年、每一个年级在进行专业实践前,先进行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2005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李强的社会调查《乡村八记》受到范老的关注,他认为李强掌握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到基层去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且文中反映的农村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便把这篇调查寄给了温家宝总理。
4月28日,温家宝总理亲笔给范敬宜复信,信中说:“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
“范院长对清华大学的新闻教育有一个基本定位,那就是‘面向主流,培养高手’,这是他坚持始终的一个想法。”尹鸿说,“所谓面向主流,就是面对主流社会、面对主流媒体和面对主流文化,他始终认为做新闻教育、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一定是要面对主流社会和推动主流社会向前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品质。”
范敬宜 江苏苏州人,生于1931年。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历任《东北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等职务。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1984年任文化部外文局局长。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98年起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