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客观、公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首席专家 刘大椿

  刘大椿 男,籍贯江西于都,1944年5月30日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义副理事长,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方法、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等。著有《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40余篇。论著曾多次获国家图书奖以及教育部、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年主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

成果简介

  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刻不容缓的、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但是,目前国内的成果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复杂性研究不够;对成果的创新性评价问题重视不够;对成果评价指标的非单一性认识不够;对现有评价方法的局限注意不够;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本土化问题重视不够。

  本研究试图澄清解决问题的路径,其安排是:首先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及其研究成果评价的迫切性,接着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基本问题,再讨论成果评价的深层次问题,即与管理、制度和理念创新的关联,最后在实践层面给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程序的运用准则以及具体的评价案例。全书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的理论分析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实践考量两大篇,共十章。核心目标是在分析和总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位和特点,剖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状况、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上可行并有成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理念,形成一套可作为操作原则的评价指标体系臻选方法和评价程序把握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