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深山为的是孩子们走出深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徐光明

  当山里人为告别清苦,一拨一拨地走出大山,到外面感受精彩世界时,江西省遂川县上坳小学教师陈清华却为了深山里的孩子,一步步地走进大山深处。

  陈清华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深山小学里教书育人,20年如一日。在山区人民生活还相对贫困的时候,他苦口婆心,把失学的孩子动员到学校上学;在适龄儿童入学率随着经济的发展连年上升的时候,他又以突出的教学成绩,让他的学生升入高小,升入初中,走出深山,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成长。

  由于对山区教育事业的全情投入和突出贡献,陈清华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2009年10月应邀赴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观礼活动。

  教师保姆工友的角色他和妻子共同承担

  陈清华原本有一份在当地居民看来很不错的职业。1987年,他高中毕业后在遂川西部山区条件最好的大汾镇中学任教务干事。

  1992年,陈清华听说离县城70公里的大汾镇中心小学缺教师,便积极主动申请到大汾镇中心小学任教。

  1996年,陈清华调入路程更远、山势更高的上坳小学。这所小学,位于罗霄山脉群山峻岭深处,海拔近800米。

  山区的孩子求学若渴。陈清华觉得光靠自己努力,还不能把学校工作搞得更好。他劝说妻子放弃本来搞得很好的服装店生意,和他一起进山,舍弃每月可观的收入,当一名每月只有150元补贴的合同教师。他对妻子说:“我们两个一起,把这个学校工作搞好,让孩子们安心学习。”

  从此,他们带着只有3岁的女儿,把家安在远离圩镇25公里、离家40公里的深山学校里,在墙上糊满旧报纸的土坯木板房里“安居乐业”,担当起教师、家长、保姆、工友的全部角色。

  山区小学不通公路。20年来,无论寒冬酷暑,陈清华每月都要徒步山路往返,将所需生活学习用品,用一根扁担挑上山来,累计达数万斤。

  上坳村110多户人家471人散居在方圆40多平方公里的深山里。47个学生有10多个是寄宿生。陈清华夫妇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要带年龄大些的孩子上山打柴,一日三餐要为学生们煮饭、烧水,对年龄小的学生,还陪他们睡觉。半夜,他要起来给学生盖被子,怕学生着凉生病。碰上哪个头痛脑热,他更是坐卧不安,四处寻医问药。

  1998年寒冬,一年级学生曾小冬突发急病,痛得满地打滚,他背起病孩冒着刺骨的寒风连夜送往医院,由于夜黑心急,险些跌落山涧绝壁,病孩转危为安,他却冻成重感冒。

  为了不让山里孩子辍学,劝学便成了陈清华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村100多户人家,分布在方圆40平方公里的20多条沟垅山谷之间。为了劝说农家让孩子们都去上学,每年,陈清华都要到全村各户登门拜访好几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目前,上坳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年年达100%,多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因陋就简开展“形象教学”拓展孩子视野

  大汾镇上坳小学实际上是一个初级小学教学点,条件简陋,没有多少现代的气息。2002年6月,陈清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候的他有一个梦想:要在上坳村建一所美丽的新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让深山里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同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