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 诗性教育的先行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柳袁照像捧着水一样,捧着学生的心。学生喜欢这样的校长,理解他们,和他们一起忧伤、一起喜悦。

  柳袁照曾笑谈他的一次“演出”。在2008年高三元旦迎新活动中,他被主持人安排登台为全场学生领唱《隐形的翅膀》。“说老实话,长这么大,我宁愿写一首歌词,也不敢登台唱一首歌。但是,这一次我却犹犹豫豫地接受了。3天的时间,我早上6点钟,晚上10点钟,一个人在厨房里练。3天里我练唱歌的时间,超过了我50年生命中唱歌时间的总和。”柳袁照刚走下舞台就收到了学生的一个短信:“校长,你真有才。”“这是校长莫大的快乐与幸福。”他很满足地笑了起来。

  在学生眼里,柳袁照还是一位好老师,他们可以和老师很亲近,前所未有。

  柳袁照上作文课,坚持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几个月前,他以“难忘(那个人,那一刻)”为题,和学生写同题作文,还让学生评价他的文章。“老师不写文章,怎么教好学生呢?现在为什么走不出叶圣陶、苏雪林、张羽这样的老师?像叶圣陶这样的大家,他们教学生的前提是自己会写诗、写文章、写讲义。”柳袁照说。叶圣陶曾在当年的振华学校做过国文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文。胡适、鲁迅都来讲过学。

  “在中学的作文课上,学生的性格特征或者人生倾向已经显现。如果遇到一位好老师,学生就可能有一个好人生。”柳袁照说。很遗憾,文化人难以到学校来上课,因为和高考无关,校长和家长不需要他们。

  “校园里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大家?是因为学习内容缺少能让学生灵动起来的人文气息。”就在2009年高考之前的第99天,柳袁照举办全校诗歌朗诵会,请苏州的知名作家、诗人参加。一次不过瘾,他们又举办了第二次。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说:“这一天的短短的朗诵会,给了这个校园一个气场,这个气场,就是文化的氛围,就是素质教育的环境。”

  “我们不是要学生都成为诗人,而是要让他们有诗意的生活,拥有浪漫的情怀,不要所有的事都看得那么功利。”柳袁照说,他在以诗心化育学生。“我的老师陈玉琨教授说,学校应是最美的世界。美是超功利的,教师成为审美之范导,学生成就完美之人生。这是我一直记着的。”

  教育需要诗性思维

  “我出过5本书,有关于教育的,还有散文集、摄影集。近两年在《人民文学》、《诗刊》、《文汇报》、《苏州杂志》上发了大约五六十首诗。我搞不清自己首先是校长还是诗人。”

  对柳袁照,这是个基本问题。作为诗人,他的生命在于诗美,在于超越。作为校长,他要务实,要为师生的成长负责,为学校的前途担忧。

  其实,柳袁照已经把它们统一起来了,因为他是以“诗性思维”存在的人。虽然,他可能时时刻刻处于两种身份的挣扎之中。诗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诗性思维,它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智慧。

  一位活跃在教育界的前辈曾提出“形象的教育学”的说法,苏州十中的校园和教育,就是一种形象的教育学。这种教育学的思维方式是诗性思维。

  这种思维把生命定格于一个一个的意象。十中的校园,是文化之美和教育之美的具象。也许,只有诗人才能守护住那份已经氤氲了百年的历史文韵。

  这种思维方式是审美,是浸润。它拒绝毫无生气的灌输和一切生硬的强加。“‘浸润’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师生时时刻刻都浸润于文化之中、教育的氛围之中。”他说,“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创新人才。而连接在文化精魂与办学使命之间的桥梁是美,是美之浸润。”

  这种思维方式不割裂传统,在现实的土壤上,历史与未来、教育与文化、教育之美与教育制度浑然一体。他说:“当下中国文化之美应该是现代中国美的教育制度的出发点,在传统的文化教育制度中,汲取具有永恒之美的智慧精髓,结合传统的文化之美,重塑极具包容性又不失中国风范的当代中国美的教育管理制度。”

  这种思维方式尊重一切积极的生命。他提出,不能仅仅关注人,以人为中心,要以生命为本,关注生命。

  这种思维并非虚无缥缈,人的行为也并非放荡不羁。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民族教育理想的参悟,已经使这种思维方式升华为柳袁照的一种信念和自觉。

  在柳袁照的教育话语中,你很少会听到师德、师爱、学生思想品质等抽象的词语,但这并不表明他为了美而放弃了道德,恰恰相反,“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美的浸润,已经在一个更高的点上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曾有一位来参观的校长问柳袁照:“校园里这么多文物,你不怕学生会破坏它们吗?”这一下问住了他,他还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可是,摆在各个角落中的瓷器,没有一件破损过。装饰在各个亭子中的金砖,也几乎没有刻痕。学校党委书记丁杰说,教育不是说教。

  十中老师的工资在苏州不算高,但是,来到十中的老师,并没有因此而被挖走。冯晓艳老师曾写了一篇文章《做一名简单、幸福的教师》,这是教师的心声。

  你也很少从柳袁照那里听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类词语,这并不表明他为了超然而放弃了升学率,恰恰相反,他会为高考成绩提高两分,和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切磋。

  他们是在一个更高的结合点上尝试着调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裂痕。这个结合点,可能就是教与学、诗意与现实、教育与文化、美与善的真正结合。而促成两者结合的,是一种诗性的思维方式,是对诗性教育的执著追求。教育需要这种诗性思维。

  文化小档

  柳袁照崇拜屈原、李清照,喜欢卞之琳、戴望舒、海子。在国外的诗人中,最佩服泰戈尔,喜欢他的博爱和他的那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他也喜欢英国彭斯的那句诗:“我的爱人是红红的玫瑰。”

  喜欢写诗,写散文……他在语文课上接受文学启蒙。秦兆基是柳袁照的语文老师。当时,秦老师发现柳袁照文笔不错,就有意培养他去写作。大学毕业后,柳袁照当了语文教师,课余时间仍在写诗作文。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句话:“写诗有可能毁掉一个青年的一生……”那年,他28岁。从那之后,直到45岁,他再也没有写过诗,而是在市教育局的工作岗位上专心致志地写公文。

  喜欢八大山人的书法,有自然的风采,不做作、不逢迎,潇洒率性。

  喜欢玉,大器不雕,影响了他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喜欢瓷,因为只要不去碰它,瓷可以永恒。

  喜欢石头,因为石有灵性,曾觅得灵璧石、童子读书石、起步石等,置于校园。

  喜欢摄影,最早是想要记录学校的样子,现在,随身带照相机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作品中多有仰拍镜头。

上期回放:《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追求》 详见2009年12月3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