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实力如何更上层楼
【相关链接】
2009年度高校获三大奖比例
非高校12项 42.9%
权威解读
【提示阅读】
不久前国家颁发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校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在国家三大奖289项通用项目中,全国高校共获得198项,占总数的68.5%。这已是高校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中连续3年获奖数超过总数三分之二。这些优异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如何使这些成果产生更大的效益?在此基础之上,如何让高校学术实力更上一层楼?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比例呈上升曲线,近年来这一曲线明显加快抬升势头。如何分析、解读这一趋势呢?
李志民:这一情况说明我国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实力在稳步提升。从上世纪80年代形成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以来,高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总数的二分之一、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三分之一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四分之一。在比例上,高校从开始时获得三大奖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稳步提升到二分之一,又逐渐增加到三分之二,呈逐年上升势头。
我国高校大规模开展科研开发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任务单一,就是培养人。之后,曾有过一次高校是否应该从事科技研发的大讨论,得出了肯定的结论——高校搞科研属于“务正业”。这时国家科研经费开始有了高等教育的户头,高校的职能也逐步扩展到育人与科技研发、为社会服务相结合。
但科技创新实力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学者个人的成长也要经过知识、方法和经验的积累,科研团队、学科群的建设更是如此。这些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科技研发的投入增加,高校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从企业、社会获得的经费也成倍增长,实验条件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人才、团队一批批成长起来,高校师生走出国门,开阔眼界,科技研发实力稳步上升。获奖比例逐年增加就是明证。
另外还应该看到,科研经费在高校发挥的效益相当高。一方面,尽管国家对于高校科技研发的经费在增加,但高校目前所得到的经费也只占到国家财政科研开发经费总量的十分之一,而完成的项目获得了60%以上的科技奖励,近年来获得的技术发明奖数量更是占到总数的八成左右,科研投入产出效益高居全国各行业的榜首。另一方面,高校在完成科研开发项目的同时还培养出大批人才,一批批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生力军源源不断走出校门。这些都是应该充分得到肯定的。
科技实力提升是建设高水平大学重要内容
记者:科技研发项目获奖仅仅是一项指标,衡量高校科研开发实力的增减是否还应有其他方面的分析?
李志民:首先我们要承认,获奖情况与研发实力虽不是完全对应,也是呈正相关关系的,毕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是得到了科技界和全社会的普遍认可。从其他方面看,如国际论文发表和引用数量统计表明,全国进入“985工程”建设的高校及部分进入“211工程”高校的一些学科专业已进入世界百强,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强势特色专业或专业群。近年来,高校师生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已占全国总量的70%,其中高水平论文占到80%左右,发表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在代表国内科研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项目中,高校获得支持的面上项目已超过80%,重点项目已超过60%。
记者:高校科技实力的提升与我们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这一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李志民: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科研水平高,科技实力的提升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授,其不仅要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有声音,还要作特邀报告;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要发文章,还要做编委、主编,起码是审稿人;不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有位置,当理事,还要做理事长,当轮值主席;不仅在国际科技奖励中有名次,还要做主要完成人。同样,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也要有国内一流的教授,即能够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在国内学术期刊做主编,在国内学术组织内当理事长,在国家三大奖、教育部科技奖项目中是主要完成人。
记者:一流教授是否已经在国内高校中出现?
李志民:用上述世界一流教授的四条标准衡量,国内高校中已有个别教授能够达到。已达到上述四条标准中三条的教授,在第一批进入“985工程”的高校中,大约已占到教授总数的百分之七八。事实上,我国一流大学的一些教授是有实力和潜力的,只是我们的评价没有从这些方面去引导,造成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偏低。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资源配置机制
记者:如何使已取得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效益?高校科研队伍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调整方向,根据国情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志民:除了与企业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以外,高校更要注重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教授要把新取得的研究成果写进教材,不仅使自己科研团队内的研究生受益,还要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再有就是我们使用国内的研发经费,取得的科研成果首先应该使国内同行受益,至少论文在投给国际期刊的同时也要在国内发表。
我们对于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比例高这一情况的另一面也要作出分析。高校获得技术发明奖的数量多于企业,高校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占国内发明专利总量的比例高于欧美高校同类比例,说明我们离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国家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高校有责任加强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高校要根据自身学科专长明确分工,集中力量用好资源;研发力量强的高校也要在鼓励自由探索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瞄准国家目标,组织力量解决国家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高校科研队伍还要提高收集、使用科技发展信息的能力,加强科技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
经过近30年的重点建设和发展,我国一批高校的科研能力显著提升,科研条件今非昔比,人才向优势学科聚拢,我们要建立起与外界平等交流的自信心。同时,要力戒盲目自大,必须牢记我们与科技强国的差距,我们的科研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我们现阶段在世界上的科技成就与我国庞大的人口不成比例,与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也不相适应。提倡学术自尊,要弘扬科学精神,严格学术规范,营造实事求是、尊重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民主氛围,给年轻人以话语权,为新人成长拓展空间。
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也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面对高校科研实力的稳步提升,我们还应继续深化国家科技体制的改革,改进资源配置机制,允许高校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参与竞争,获得应有的资源和机会。同时,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陈宝泉
除了与企业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以外,高校更要注重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高校有责任加强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研发力量强的高校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继续深化国家科技体制的改革,改进资源配置机制,允许高校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参与竞争,获得应有的资源和机会。
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6项
非高校8项 20.5%
高校31项 79.5%
高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31项
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1项
高校151项 68.0%
2009年度与2008年度
高校获三大奖比例比较
2009年度
2008年度
国家自然
科学奖
国家技术
发明奖
国家科技
进步奖
截至2009年高校
在三大奖中比例比较
高校
非高校
国家自然
科学奖
国家技术
发明奖
国家科技
进步奖
(资料图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