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摘自《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文本)

见仁见智

  均衡还应细化到班级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上重点学校的上线人数,都分“快慢班”或“实验班”,这样对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很不公平。我认为,在教育公平方面,除了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外,在学校内一定要实现班级均衡,对变相编“快慢班”或“实验班”的学校给予严肃处理。(读者 陈丹旭)

  切实提高边远地区教师待遇

  要实现教育均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切实提高边远地区教师待遇。要高到什么程度?我个人认为,要高到让大多数人愿意去边远地区从教。(读者 王志成)

  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投入

  要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于加大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投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的待遇,增添教育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让好教师愿意留下来。对于教学布局调整后实行寄宿制的学校,应该配备足够的生活教师,让那些远离父母的学生生活上有人照料,而不是像现在许多农村寄宿小学的学生一样因年龄小无人照料生活难以自理。(读者 谢昆林)

  为教师发展装上发动机

  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并不是移山填海,而是要给落后的车子换一换发动机,让它跑快点。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一靠定期交流。让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进行双向流动,水活了,生机就有了。二靠合理分流。让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教师从教室里走出来,安排到其他合适的岗位上去。三靠学习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要教出一流的学生就必须有一流的教师,而一流的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教师的培训必须贯穿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四靠结构安排。学校发展的不均衡还表现为教师分配的不均衡,结构性缺编在农村学校尤其明显,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读者 沈亚平)

 教师建言

 抓均衡关键看师资

  ■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 夏富庆  

  ■问题:教育不均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师资不均衡,学生“择校”主要是“择”教师。

  ■建议:实施师资均衡化发展,为农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

  均衡是一个目标,一个理想。不均衡客观存在,而且将长期存在,比如各个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就决定了生源的天然不均衡。因此,要实现教育均衡,国家必须有所作为。抓住师资均衡,就抓住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点,也就抓住了均衡的核心要素。

  怎样才能实现师资均衡呢?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实现教师素质均衡化。通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教师队伍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随着师范生的不断充实、老教师的退休,教师队伍的大换血也基本完成。尽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了,但教师之间的不均衡仍然存在。

  二是实现教师待遇均衡化。近年来,国家通过采取各项措施,将教师的待遇差距不断缩小。但实际上,学校与学校之间仍然存在福利上的差距。这其中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比如有的学校除财政拨款外还有其他经费来源,有的学校有节编奖励,等等。

  三是实现教师发展机会均衡化。为什么很多农村学校的年轻教师希望调到城里工作?主要原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农村学校因为生源质量不高、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学校文化氛围、人际关系、办学理念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师的发展,特别是参加教研科研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城里学校教师的发展机会相对更多、发展的平台相对更高。众所周知,城镇学校青年教师的成才比例比农村学校高许多。

  四是教师工作环境设施均衡化。随着城关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居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人们纷纷涌入城市。相对而言,农村或中心镇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关镇的发展速度。虽然现在强调城乡一体化建设,但城乡差别依然存在。近年来,虽然教育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一些乡村学校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仍然有待改善。

  五是学校在系统中的地位均衡化。由于学校办学历史不同,办学水平高低不一,各学校在系统中的地位实际上也不相同,客观上造成了校际不均衡。比如实验小学的地位就比乡村学校高一些。对于教师来说,在地位不同的学校,无论是心理平衡度还是工作积极性都会有所差别,其自信程度也不一样。

  六是学校文化建设均衡化。优秀学校积淀下来的传统和办学理念对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容低估,而一些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的原因也就在于学校文化建设虚弱、办学理念滞后,没有好的传统,教师敬业精神不足等。

  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在以上6个方面下功夫,除了用情留人、用理留人,更用制度留人,农村学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留住优秀教师,为实现教育均衡奠定基础。

  典型说话

  仙桃优化师资配置让弱校变强

  面对生源分布不均衡和师资配备不均衡两重难题,湖北省仙桃市围绕优化教师配置做文章,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有效提升了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2009年4月,仙桃在10所城区学校推行“一校制”改革试点,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选择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近代管一所薄弱学校,推行“一个法人代表,两个办学实体,教学统一管理,资源共同分享”的管理机制。

  打破乡镇界限,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按学科需要配置。如今,先进的教育理念已在仙桃很多农村学校变成了现实。3个乡镇的21所农村中小学大力推行“学区制”改革,即选择一所优质镇直初中与镇办中小学校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统筹管理学区内所有中小学。实行无校籍学区制管理后,教师由学区统一调配,通过异校任教、对口支教、联校走教等形式,不仅解决了小学师资短缺的问题,也让中学教师编制大大“瘦身”,3个乡镇的农村学校全部开齐开足了课程。

  与此同时,仙桃市还在2所城区学校和28所农村学校开展“联校制”改革试点,即师资雄厚的优质学校与师资薄弱的学校实行联合,推行“法人独立、互联互助、以强带弱、对口支援”的管理模式,希望通过选派教师任教、支教,以及加强校际联系,让薄弱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通过建立教师补充机制、保障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仙桃市还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点燃了每个教师的发展激情。现在,仙桃市每年按照学科需求面向社会招聘教师,招聘岗位向体育、艺术、计算机等紧缺学科倾斜,所有招聘教师一律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待遇上实行“三个倾斜”:职称评定向农村教师倾斜,绩效工资发放向农村教师倾斜,住房向农村教师倾斜。 (本报记者 王亮 程墨)

【链接】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区域教育发展趋向均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