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中小学图书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往往被人们视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追溯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不难感受其变迁,最醒目的便是在硬件上的巨大改善,但这种改善仍未让其摆脱乏人问津的尴尬处境。有人戏称其终于从“灰姑娘”蜕变为“公主”,却又不幸成了“睡美人”。是什么让中小学图书馆一直“沉睡”?又怎样将它唤醒?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专家解读】何时不再成“摆设”

  ■骆桂明  

  近几年,在社会的关注和呼吁下,我国中小学图书馆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长久以来的“鸡肋”、“摆设”的处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而且存在很多隐患,其一就是发展极不平衡。概括言之,东部优于中西部,城市优于农村,高中优于初中、小学。

  人均馆藏差距巨大

  根据2008年的统计,东部地区的福建省建有图书馆(室)的中小学校占全部中小学总校数的92.4%。而西部地区的陕西省建有图书馆(室)的中学占中学总校数的90%,建有图书馆(室)的小学占小学总校数的62.9%,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建立的比例大体如此。

  在建立了图书馆(室)的中小学校,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文学一点的说法就是——天上瑶池琼浆液,人间陋巷糠菜难。

  单是馆藏册数,各地区的差异就骇人听闻。2008年,城市普通初级中学图书馆人均拥有馆藏册数,东部的上海已达38.49册,而西部的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还不到7册。普通高级中学图书馆人均拥有馆藏册数,东部的北京、上海分别为73.50册和66.33册,可中西部大多省区市的人均拥有馆藏册数也就20余册。

  我走访过全国两三百个各地中小学校图书馆,有的学校图书馆不但高大漂亮,内部设施也配备齐全。书库书架排列整齐,图书丰富,更新周期短,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整洁明亮,期刊种类多,工具书品种齐全。电子阅览室电脑少则60多台,多的有二三百台,电子图书五六万册。馆内的布置十分人文化,有的还码放了软包小矮凳、移动登高台,供学生使用,甚至设置了“小书吧”,昂首楼外风景如画,抬手吧台饮料味佳,低头书籍心驰天涯。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是3层独立建筑,馆舍面积3000平方米,藏书15万册;教师资料室收藏有关教学期刊200种,报纸10种,教学用书及工具书6万册,3000多张音像资料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括基教期刊报纸论文库、电子期刊库、高考资源库);网络阅览室约有200台计算机,3台教师控制机,所有的学生电脑都配有耳机。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有1个小时的自由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新闻的时间。图书借阅处有供借阅图书9万多册,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通过校园网图书馆主页或馆内公共查询电脑,进行书目查询,了解馆藏及个人借阅情况;学生期刊阅览室订阅300种期刊,30种报纸。

  相比之下,有的学校图书室则令人欲哭无泪。馆舍面积狭小,藏书似有却无,因为大部分图书都是早已过时了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练习册,有的甚至仅有教师阅览室而无学生阅览室。

  怎样才能解决学校图书馆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令其摆脱“鸡肋”的处境?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些功夫。

  捐赠图书期待政策支持

  全国富裕地区、大城市的重点学校每年下架的可继续使用的图书不在少数,如果能够把这部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经过必要的手续,捐赠给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图书馆,就可以缓解一些中小学图书馆馆藏图书奇缺的现实问题。

  部分省市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在图书捐赠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崭新的模式:捐赠图书的学校列出所捐赠的图书清单,注明原值。由接收学校依此捐赠清单进行验收并开出接收证明及清单,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认可。教育部主管司局是否应借鉴这一模式作出统一的规定,使各地区有章可循,实现良性的捐赠和调拨机制,值得深思。不过,变旧为新的行动也遭遇了一些阻碍,比如有些地区的上级财政部门因为要回收下架图书的残值而不允许学校捐赠,众多可用的图书只能作为废纸出售,这样的规定应该废止。

  创立“爱心书库”也是不错的设想,即把富裕省份、大城市家庭中多余的图书,或是孩子升学后不再用的课外读物,捐赠出来支援给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孩子们。但由于捐赠的图书需要经过统一集中、消毒、分学科合理配置、运输等诸多环节才能实现,囿于财力,这一设想目前难以实现。如果教育部能够统筹实施此项有益工作,必将为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另外,全国出版社积压的图书可达上千亿,其中不乏有可利用的图书,建议由相关部门协调,捐赠给贫困地区学校。

  制定规划重在落实

  为了中小学校图书馆的统筹发展,相关主管部门对中小学图书馆的指导监督必不可少。目前,大多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中小学图书馆主管部门都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参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制定了本地区办馆政策和实施细则。

  不过,制定规则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规则得到有效的落实,在这方面,有不少省市做得不错。以上海为例,他们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图书馆检查评估的内容及指标》,组织区县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对全市中小学图书馆进行实地检查、评估和验收。检查和评估的学校图书馆占全市中小学图书馆总数的80%,并评选出一批办馆水平较高的示范图书馆和一级图书馆,总结它们的先进经验加以宣传推广,推动了上海中小学图书馆的整体发展。

  教师亟待专业培训

  建设现代化的中小学校图书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支专业过硬、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图书馆教师队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规模有限,不能为中小学图书馆输送大批专业人才,因而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不是图书馆专业出身,而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加之当下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现在,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每年都对地区教育部门有关干部和图书馆馆长、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征文评比和征集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此外,每次培训期间都安排与会者参观考察会址所在地的优秀中小学图书馆,并进行现场交流与研讨。从2004年至今,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已培训了近4000名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

  各省市也都开展了培训工作,比如,上海市4200多名图书馆教师中,所有非图书馆专业的工作人员均接受了图书馆专业上岗培训,并取得相应的上岗证书,福建省截止到2008年共有4753名图书馆教师参加了培训……需要注意的是,能有机会参加培训的中小学图书馆教师毕竟是少数,而许多中小学校图书馆教师的专业水平都有待提高。如果全国各地各级教师进修学校能担当起中小学校图书馆教师的进修任务,所带来的成效将会更大。

  图书馆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是善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他们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学生读者,有选择地发展重点读者,组织重点读者参加图书馆、阅览室的业余管理,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学生读者学会利用图书馆,让他们为图书馆推荐购书清单。

  有些中小学图书馆直接配合少先队、共青团的工作,组织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和特长,成立文学社、诗社、朗诵社等,而图书馆正是学生社团集会的主要场所,他们也能为图书馆反馈同学们的需求。此外,召开小型学生座谈会也是了解学生需要的重要途径。

  教室之外的精彩课堂

  图书馆本应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地方,但许多年来,大多中小学校图书馆都未能实现这一职能。让图书馆成为教室之外的另一个课堂,是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应有的题中之意。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不少图书馆主动开拓文献信息服务领域,包括两次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服务,同时积极参与学校教育资源(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的教师就承担了全校学生计算机课、心理测试、研究性学习、生物、文史教学、阅读课及各种主题班会等多种教学任务,每周约23节课。

  许多中小学校图书馆教师积极与学科教师联手,充分利用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等常规的教学设施,让学生在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查阅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网络资源等资源。

  图书馆也应成为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好老师。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一直把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组织了“树社会主义荣辱观——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读书征文活动,“学习解放军——让精神世界更美好”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读书征文奖励活动,“梦想与光荣——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迎接北京奥运会读书征文奖励活动等。为配合活动的开展,还在活动网站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批优秀图书,供学生免费阅览。

  目前,许多中小学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举办读书征文、朗诵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有针对性的专类图书评介会、作家报告会、专题报告会,组织书画比赛、科技小制作活动,以及家长学习班、家教知识讲座、亲子共读活动等。

  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很多是从书籍中获得的。去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国家图书馆时着重强调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推进中小学图书馆事业,促进儿童阅读,也是放飞了民族未来的希望。

  (本文作者系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秘书长、《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