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图书馆为啥没好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儿童阅读推广人 王林

    我去过很多小学,包括一些当地的名校,也在学校见过修得很好,甚至堪称豪华的图书馆,但是图书馆里常常没有好书。

  什么是孩子爱看的好书?我很难给出具体的答案。但凭着多年来研究童书所养成的专业眼光,一眼扫过书架,我大体能判断出来孩子是否喜欢。那些封面简陋、插图粗糙、文字晦涩的书,怎么可以称为好书?那些动辄冠以“世界经典名著儿童版”、“小学生最爱看”、“最佳选编”之类的宣传语,只要看书呈现出来的品相,你怎么可以相信它是名副其实?还有那些“反腐文件汇编”、“教育创新文集”之类,有什么资格立在小学生的书架上?是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对好书的判定也见仁见智,但不能因此否认好书差书的区别。放一堆书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或许差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至少,评奖可以作为我们判断好书的标准之一。例如,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非常专业的一个奖,每隔3年才评出来几十本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在我国的学校图书馆里居然很难发现它们的踪影。而在美国,只要作品评上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哪一本的销售低于了50万本?

  成人是儿童文化的“守门人”,好书差书不能以孩子的喜好为唯一标准,但并不意味着成人可以毫无眼光地来为他们选择。图书馆里没有好书,就像人没有灵魂,即使开放也意义不大;图书馆里没有好书,是隔绝了孩子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图书馆里没有好书,是对孩子时间和兴趣的双重“谋害”。而一个孩子不亲近书,就失去了终身学习的动力,因为阅读本来是学习的基础。看上去是简单的图书问题,其实对孩子的影响巨大。

  学校图书馆为什么没有好书?我很难给出具体的答案,也无法脱离开整个“教育之病”来孤立分析。如果要细究的话,主要有如下3个原因:

  一、思想不重视。在大多数学校图书馆成为“摆设”的情况下,有没有好书自然无关紧要,教育部2003年修订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也往往沦为一纸空文。另外,我国教育对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往往比较忽视,上海6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大部分取消语文考试即是例证。由上及下,在奥数似乎已成为“过街老鼠”的情况下,语文被轻视的情况仍然不见好转。教师不敢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遨游,因为他们要带领学生对付“按课文原文填空”之类的考试题目。至于学生,则很少有人告诉他们阅读是何等美妙有趣,也很少有人告诉他们图书馆是更大的课堂,只有任他们在电视和电子游戏中“挥发”可怜的课外时间。

  二、资金不充足。在经费紧张又有生均图书量的考核指标(我以为生均15册—50册的要求太高了)的情况下,学校只有想办法“少花钱,多买书”。价廉物美的东西并非没有,但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花了精力、制作精美的书当然价格就高,这是价值规律。过度地牺牲品质去满足数量,其实是更大的浪费。在一些教育局的采购中,让出版社自己报书目的做法本身就不可靠,因为出版社有了“你会压折扣”的心理准备,索性报上来的就是要报废或高定价的书,要不然就在纸张、印刷上动脑筋。我们大人在购买自己的东西时都讲究性价比,为什么在给孩子买书时就那么容易忘记这个词呢?

  情况复杂的是,资金不充足有时只是一种借口。我曾经做过一个书目,大约两万元就能配一个2500册左右的由优秀童书组成的图书馆,关键是要花很大的精力去挑选。比较学校图书馆,一些做公益图书馆的慈善机构(如陈一心家族基金会)更重视童书的选择,按理说他们的资金更紧张啊。

  三、选书不专业。孩子生病了,要找专业的医生来看;孩子受教育,要找专业的教师来教;给孩子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也是一件专业的事情。从版式的设计、插图的搭配,到主题的适切、语言的适宜,都需要长期进行童书研究的专业人士来帮助。我国虽已是儿童图书的大国,每年出版童书一万多种,但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比例并不高。专业人士要做的正是披沙拣金的工作。学校的书目有时由中标的图书公司提供,因为折扣的原因,好书的比例也并不高。另外,学校也缺乏了解好书的信息渠道,因为我国缺少像美国的《学校图书馆》那样专业的童书评论杂志。

  图书馆应该是学校的智能中心,是学生向往的地方。但现在倘若问学生对学校图书馆的印象,我相信答案不会很正面。不过,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儿童阅读的重视,民间对儿童阅读的呼吁,有好书的学校图书馆越来越多。我也知道一些校长排除了各种困难,给学生配了很多优秀童书,并尝试着开展图书馆里的阅读课。我们不一定相信“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但一定要相信好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