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精神滋养儿童的心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郭耕在北京麋鹿苑 “口袋图书馆”系列 “目击者家庭图书馆”系列

书中自有鸟兽语

  ■郭耕 

  在当今这个技术至上、科学万能的盲目乐观时代,我认为,“没有文化的技术是危险的技术,没有精神的文明是野蛮的文明”。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我国民间通常把文人或重视学问的人称为读书人,读书在百姓心目中往往是高尚、文明或文雅行为的代名词,世界上还为读书专设了一个纪念日:世界读书日。我作为一个自然保护科普工作者,似乎与读书日没有太多关系,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与这一天有关,因为大家起码都应是读书之人。

  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这天也是莎士比亚的生日和忌日(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众所周知,莎翁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家,但他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他是个素食者。不仅莎士比亚,历史上的素食名人灿若群星,西方有毕达哥拉斯、达芬奇、萧伯纳、雪莱、伏尔泰、卢梭、爱因斯坦……东方有释迦牟尼、老子、泰戈尔、甘地、孙中山、蔡元培……我也是素食者中的普通一员,我有一句口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说到这儿,我想起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的欲望永无穷尽,但这种无穷追求只能在精神王国里实现,在物质的王国中,势必欲壑难填。”的确,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我们的物欲不可无限膨胀,但在文化、艺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科学、思想等精神领域的追求,则永无止境。因此,可以食无肉,但不可居无书!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技术至上、科学万能的盲目乐观时代,我认为,“没有文化的技术是危险的技术,没有精神的文明是野蛮的文明”。学海无涯,读书让你在文化精神的山山水水中徜徉、跋涉,追求无极境界。中国古人对读书的肯定性评价可谓俯拾即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腹有诗书气自华”等,我还杜撰了几句:“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节俭其行——食素,高尚其志——读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我则加上一句“书中自有鸟兽语”。多年来,我笔耕不辍(所著科普作品至今已逾十本),为的就是履行一个绿色科普人士的职责:颂生命之大美,扬天地之大善,崇自然之大德,求众生之大同……

  《鸟兽物语》背后的鸟兽无语

  我在作科普报告时经常提问,人是不是一种动物?回答者往往闪烁其词,即使回答也要自高自大地加上“高级”二字,好像直接说自己是动物就贬低了自己似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话题。从分类学、解剖学角度看,人本身就是动物,是一种哺乳动物,一种灵长类动物。不可否认,数百年来,人类文明进化在科技的驾驭下突飞猛进,但众生平等,作为动物界一员的人类,如果不是出于生存需要,并无权对其他生灵无端地生杀予夺,毕竟我们与鸟兽万物之间是一种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大家都是地球母亲的儿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自加入动物保护者行列的10多年来,笔者很痛心地发现,在人类的淫威下,很多动物的处境竟都是无言的结局、无告的心痛,鸟兽无语!面对人类的干戈兵革,鸟兽无语;被捕杀得妻离子散,鸟兽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物种灭绝、万物萧疏,鸟兽无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家园沦丧,在“寂静的春天”里,大地无声、鸟兽无语!

  鸟兽无语,我愿为其代言之。笔者写了一部科普著作《鸟兽物语》,代动物说话。虽然与很多读者一样,笔者只是一个非动物学专业的动物爱好者,但那又有什么关系?一位哲人说:“爱动物的孩子,比拿着仪器的专家更容易走进动物世界”,让我们永远都做地球母亲的、懂得护生惜物的拳拳赤子。

  一切鸟语皆情语

  20多年与动物相伴,旁观者多以为苦行,孜孜坚守,该如何不易,其实我更多的感受是快乐和幸福,乐在自然,乐在科普。一个人,当他的个人信仰、嗜好与其职业合二为一时,就拥有了幸运的人生。但我要强调,幸福把握在自己手里,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条件,甚至可以说幸福由心造。有人以占有欲的满足为幸福,有人以名利双收为幸福,我则寄情于自然和人文,并以保护和宣扬保护(环境教育)为己任,这是一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工作。自1998年我从北京濒危动物中心调到麋鹿苑以来,在这个近千亩的科普教育基地,创造了许多科普设施。在千人一面、动辄雷同的社会文化现状下,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为创造寓教于乐、具有另类构思的科普设施作出贡献,是我人生的乐事与幸事。

  很多人理解或者同情我们户外、野外工作的艰辛,但他们往往只看到了野外工作对身体的磨砺,却不能领会它给心带来的欢娱,也难以对我们见到某种鸟兽的欢欣之情及为之拍美片撰小文的冲动感同身受。有副对联很有趣且意味深长,上联是“鸟在笼中叹关羽不能张飞”,下联是“人处世上须八戒更要悟空”。心中充满物欲就难以容纳灵魂,我既爱自然又爱人文,不只是在自然、野外,甚至在身边,在单位附近、在街上、在住所的窗前我都可以领略到自然的魅力,正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而自然和人文二者的融合又赋予我科普作品的独特风格,这或许正是生活对我坚守心灵的馈赠吧。

  科普有魅力才有效益

  针对当前科普图书的出版情况,以及多年的创作实践,我简明扼要地提出“三点式”,即“知识点加兴趣点加创新点”。我认为这个“三点式”不只适用于科普作品,在科普演讲、科普节目、科普设施、科普活动等许多科普实践中也同样适用。

  知识点 既然是科普,你就必须将相关的知识和盘托出,没有知识点的书籍就像没有酒的瓶子,言之无物,何以科普?科普不要求高深,但强调正确,说白了,知识,一要有,二要对。

  我去年出版的《兽殇》是一部描写世界灭绝哺乳动物的科普书,其中包含诸如生物学、动物学、分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涉及食肉目的犬科、猫科,偶蹄目的牛科、鹿科,奇蹄目的马科及海牛目、有袋目、啮齿目、翼手目的物种达百种之多。为了避免知识的罗列,我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贴士,包括每种动物的名称(在专业书籍中,这是令人眼花缭乱、不甚繁琐的表述),什么普通名称、英文名称、拉丁学名,我都将其框入一个一个的小格子,灭绝动物则再加上灭绝时间和灭绝地点。这样,一个个小贴士宛如一块块小墓碑,既传播了知识和信息,又通过形式的变换,使视觉得以休息并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科普读物发挥其作用,首先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曾参加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一个名为“魅力自然”的讲坛式节目,导演对我一再强调,必须一上来就抓住观众,随时都要进入高潮。有着多年讲座经验的我最初则认为,先讲些理论基础知识,大政方针之类,再渐入佳境,最后到达高潮,有何不妥?导演说那是讲座,即使开始没兴趣,学生也没辙,可电视观众才不理你那一套呢,随时换台,看热闹的、看漂亮的、看刺激的。这是什么问题?兴趣点。所以,我在录制《魅力观鸟》、《麋鹿沧桑》、《魅力湿地》、《猿猴漫谈》等电视演讲中,都以故事、趣闻串联知识,以夸张的语言甚至身体语言吸引观众,别换台,看下去!是啊,不看你节目,咋能起到科普的教化作用呢?

  科普读物仍以《兽殇》为例,各章题目的拟定我都在想该如何生动有趣、更能吸引读者,比如:第一章,天地狼心——狗的兄弟,十余种灭绝了的犬科动物;第二章,熊之悲情——最皮实的动物,二十几种灭绝;第三章,雄风不在——相继灭绝的北非狮和南亚狮;第四章,魂的失落——永别了巴厘虎、里海虎、新疆虎、爪哇虎;第五章,美丽的错误——红颜薄命,花豹亦然;第六章,基因遗失——四种野牛,“牛”不起来……看了这些题目,你会不会产生想看看其中内容的冲动呢?这就是兴趣点的魅力。

  我的科普创作常以人文、诗句为“调料”,文理兼阅、说古论今、畅游中外,为的就是让读者在快乐阅读中怡然受益。

  创新点 科普作品的创新点,也就是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的带有原创性质的特色,是那些“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的东西……高远的立意、巧妙的构思和对各种表现手法的恰到好处的应用,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麋鹿苑是个近千亩的科普教育基地,有着许多极富创意的科普设施,从灭绝动物公墓到濒危动物诺亚方舟,从动物行为模仿秀到换位思考的动物之家,从万国欢迎石到麋鹿文化桥文化墙,从绿色迷宫到科普厕所,从鸟类迁徙地球仪到观鸟台,从东方护生诗画到生物多样性座椅,从麋鹿回归文化园到湿地文化长廊……既有他山之石,更有自主创新。这些富于创新的科普设施有着意味深长的象征韵味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视觉效果,可以说是国内外科普领域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个人认为,科普工作的风格应是“因人而异,有教无类,深入浅出(知识点),与时俱进(创新点),亦庄亦谐,春风化雨,甚至嬉笑怒骂(兴趣点)”。具备了“三点式”的范式,科普自然就会魅力四射,激发公众的阅读欲望,从而获得科学普及的效益。

  (本书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保护野生动物的专家以及优秀科普作家)

  科普类推荐书目

  “解读中国铁路”科普丛书(9册),严介生、丁国平、吴大公著,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大自然的警示》(上下册),赵仲龙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鸟兽物语——科普大使郭耕动物保护随笔》,郭耕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口袋图书馆”系列(5册),约翰·朗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击者家庭图书馆”系列(18册),DK公司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蔚蓝世界海洋百科”丛书(10册),阎安著,海洋出版社出版。

  《亚运知多少》,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宣传部编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好的数学——“下金蛋”的数学问题》,韩雪涛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逝者如渡渡》,申赋渔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第一次发现”丛书,法国伽利玛少儿出版社编,接力出版社出版。

  《万物简史》(少儿彩绘版),比尔·布莱森著,接力出版社出版。

  《2℃改变世界》,山本良一等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科学大师启蒙文库》(5册),徐飞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世博读本》,宋超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学生探索动物百科》,凯伦·麦格希、乔治·麦凯著,书海出版社出版。

  《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20册),董仁威、松鹰、张昌余等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