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观点

  ●中小学校长行政化强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淡化了校长专业领导的角色意识,校长岗位成了一些人升迁的机会。一些没有教育经历、不懂教育规律的人走上校长岗位,严重削弱了校长队伍的专业素质。

  ●建议尽快建立、出台中小学校长的国家专业标准;实施严格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制度。 

  中小学是专业性很强的教书育人的公共服务机构,中小学校长是教育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学校办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履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家办教育,尽快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专业素养,适应国家、时代、社会对教育需求的中小学校长队伍。

  张志勇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中小学校长任职专业标准笼统、要求太低,已不适应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二是缺乏严格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致使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形同虚设。三是中小学校长行政化现象日趋严重,弊端日益显现。四是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校长行政化的问题近来受到广泛关注。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挂钩的校长管理制度。这种行政化强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淡化了校长专业领导的角色意识。校长队伍的官僚习气越来越重,人文气越来越差。校长队伍素质的专业要求越来越差,行政化越来越重。不少人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挤进校长队伍,看重的不是校长承担的崇高的社会责任,而是所谓的行政级别,把做校长当作自己升迁的机会。结果,一些没有教育经历、不懂教育规律的人走上校长岗位,严重削弱了校长队伍的专业素质。中小学教育管理越来越行政化。不少行政官员走上校长工作岗位后,最擅长的管理方式就是照搬行政管理那一套,如上下班打卡,下达升学指标,排队、排名,奖惩等。不少中小学校长不但不上课,而且长期不进课堂,不走进教师的生活,以至于学校管理干部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对立。一些县教育局业务科室与基层学校在行政级别上出现“倒挂”现象,加大了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管理的难度。不利于职业化、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建设。校长按行政级别分等,使校长只能单向流动,即只能往上提,不能向下调,不利于加强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无论校长工作出色与否,既定的行政级别不变,缺乏激励校长积极进取的竞争机制;校长任职年龄与行政官员“一刀切”。有一位优秀的小学校长,48岁就不得不离开校长岗位,改任市级教研室教研员,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为适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张志勇建议:一是尽快建立、出台中小学校长的国家专业标准。二是实施严格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三是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实施要点是:规定职级系列(级与等);根据职级制定职级工资系列;制定职级校长的任职条件;制定评审各职级校长的指标体系;规定考评聘任各职级校长的工作程序。四是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制度。

  同时,张志勇建议国家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尽快建立健全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分权与制衡相统一的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度。一方面,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授予工作;另一方面,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地方干部管理部门在具有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的人选中遴选中小学校长竞聘人选。二是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交流制度。三是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考核制度。四是建立中小学校长监督制度。五是建立中小学校长职务激励制度,包括晋升制度、校长薪酬制度、休假制度以及相关的工作保障制度等。

  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张志勇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以实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为核心,建立校长专业标准,并建立聘任、考核、培训、晋升、解聘等完整的配套制度,最终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专业素养的教育管理队伍,为实现教育家办学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形成教育家办学的机制。

  ■本报记者 宋全政 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