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野】尽现世界教育文明的瑰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沈阳师范大学 马立武

  不能孤立研究各国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外国教育史学科经历了恢复、发展、低落等阶段以后,开始进入了初步的繁荣时期。由于国家发展重心的转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日益科学化,教育学界对外国教育发展历史的认识也日渐成熟。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兴盛在教材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外国教育史教材的知识体系突破了长期以来片面突出政治因素的影响和束缚,在外国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上摆脱了来自苏联的模式困扰,放弃了按照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教育发展分期的标准和主要背景,更加突出了教育自身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特有规律。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已经被新近的教材放进了近代时期。

  对外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教育思想家的评价更加客观,不仅对其教育思想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而且更注重其对世界教育文明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以积极借鉴的视野来分析评价。外国教育史教材开始了注重世界各国教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历史。

  垄断背后的无奈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外国教育史教材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到现有的外国教育史教材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外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整个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与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如教育原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相比,外国教育史教材还显得知识体系单一,内容不够充实。目前我国外国教育史优秀教材的种类还比较少,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教材更为稀少。加之受到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全国统考的影响,有的版本教材甚至出现“垄断”的局面,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外国教育史教材的史料来源比较有限,新近的国内外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没有被及时充实、更新到教材中。有的新编教材虽然体系有所变化,但其中内容依然陈旧。现有外国教育史教材对世界历史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没有作出积极的回应。在外国教育史教材的编写中受到编写人员知识背景等因素的限制,还不能做到客观、真实、生动地再现外国教育发展历史的本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外国教育史,在教材建设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

  继承中寻求突破

  最近由国内著名外国教育史学者、河北大学贺国庆教授等主编的《外国教育史》不仅吸收、继承了国内外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积极经验,而且在克服目前国内外国教育史教材存在的诸多缺陷等方面获得了比较突出的进展。正如该书的前言所说:“本书的编写与出版,正是在承继国内外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我国外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需要,汇集诸多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通力合作的一次探索”。编者们在编写过程中试图贯彻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并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并举、宏观文化背景与微观教育史实相互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兼顾等原则,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前沿性、系统性。现该书已经在教学使用中受到师生们的高度评价。

  该书重新构建了教材体系。在保证外国教育史学科领域最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该教材吸收了本学科的新成就和新思想,对于外国教育史学科新的变化和发展情况都有很好的反映。我们可以了解到外国教育发展丰富的内涵和多元性特征。如欧洲中世纪的1000余年,通常被史学家称为“黑暗的世纪”,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中世纪是由古代通往近代的桥梁,它对于古希腊、罗马等欧洲文明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也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相比其他教材,该书对中世纪教育的论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基础上,突出其实用性。以往同类教材对教育理论的阐述既抽象又枯燥,但是该书却用了很多案例来分析阐述理论内涵,把外国教育史中的观点和理论变得异常生动,还原了教育学科的实践性特色。

  上述优点源于编写者的分工合作。来自全国10余所高等院校的专家都是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他们比较熟悉和了解目前国内外国教育史学科和外国教育史教材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编写中既能充分吸收国内各版本外国教育史教材的长处,又能尽可能避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使该教材能够较好地适应和满足外国教育史学科的教学工作。

  编者们的专业素养也开阔了读者的视野。由于对外国教育在当代的延续和变迁的关注,该书更容易使读者获得对外国教育整体历史发展的认识。这样就拓展了外国教育史学研究的时限范围,由此可见编撰者对教育史学价值所具有的独特判断,显现出作为外国教育史学者所具有的强烈的为教育改革现实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外国教育史》,贺国庆、于洪波、朱文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