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庭作业”的理想与现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无家庭作业”的理想离现实有多远 锻炼间隙写作业 路边石台作书桌 天热书桌移街头 抬起腿来当桌子

   作业压力下的孩童表情 本版图片 CFP提供

 小学阶段“无家庭作业”的举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究竟是学校顺应素质教育潮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破冰之举,还是拿学生的前途与应试教育进行的一次冒险博弈?

“无家庭作业”的理想与现实

   ■本报记者 罗曼

  2009年秋季新学期开学之际,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在刚进校的新生中开设了两个“终身发展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在小学一至六年级期间,没有任何书面家庭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劳动、锻炼、阅读等6项素质作业。这一被外界解读为“无家庭作业班”的新生事物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断地被讨论,被质疑:这究竟是学校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破冰之举,还是拿学生的前途与应试教育进行的一次冒险博弈?

  4月22日,星期四,下午5点30分,坐落于长江之畔,毗邻黄鹤楼的武昌实验小学响起了一阵欢快的音乐声,安静的校园顿时喧闹起来,一天的学校生活结束了。一年级(F)班的陈艺林(化名)收拾好书包和来接她的爷爷一起回家。6点整,当陈艺林跨进家门的时候,饭桌上已经摆好了妈妈做的饭菜。晚饭之后,陈艺林可以看会儿动画片。7点至8点,她首先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这些作业不用动笔,也不用花费很长时间,有时是朗读一篇文章,有时是拿尺子测量,有时是观察植物或者小动物等等,之后她会和爸爸一起到楼下打乒乓球,或者进行其他体育锻炼,天气不好的时候,小姑娘就在家里和爷爷下围棋。8点30分,陈艺林准时上床睡觉。

  与小区的其他孩子相比,陈艺林的课外生活显然要轻松且丰富很多。“放学回家后不用抄抄写写地做作业,孩子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陈艺林的妈妈告诉记者。在武昌实验小学,88名一年级学生享受着“无家庭作业”带来的乐趣。“我喜欢上学,上小学和上幼儿园一样好玩。”这是陈艺林在家里经常说的一句话。

 “小学学得那么苦,有必要吗?”

  张基广,41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湖北省特级教师,中等身材,文质彬彬,闲暇之余爱写点诗歌散文,人送雅号“诗人校长”。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校长却大刀阔斧地搞起了“减负”实验,让人颇感意外。

  “当前中国的教育有些本末倒置,小学学得那么苦,有必要吗?”说起开办实验班的初衷,张基广感慨地说,“素质教育、学生减负喊了这么多年,但实施的效果并不好。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并没有什么家庭作业,但是后劲儿足,发展潜力大,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差。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尝试着减掉那些重复的、机械的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庭作业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有“学而时习之”的精辟论说,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也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主张。近代学校实行班级教学以后,家庭作业更是成为教学环节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家庭作业也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在历史上,家庭作业的这种功能对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这种作业内容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且作业方法、手段都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发展到极致就变成了“题海战术”,家庭作业成为教师和家长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传统家庭作业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审视,张基广便是其中之一。

  几年前,这位年轻的校长就开始酝酿家庭作业改革。“征求了很多教育专家的意见,他们都认为这样的改革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也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符合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法规、政策的要求,理论上讲是站得住脚的。我向家长们作过调查,他们对孩子沉重的课业负担深恶痛绝,渴望学校能牵头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2009年秋季学年开学,张基广酝酿多年的实验班正式开班并对外招生,在该校新入学的400余名新生中,有88人自愿选择成为“终身发展实验班”的学生。“报名情况出乎我的意料。”张基广表示,原计划只开设一个实验班,“因为这毕竟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格格不入,我担心没有家长敢‘吃螃蟹’,没想到,报名的学生不少,远远超出了预期。”

  对于之前媒体报道所用的“无家庭作业班”的称谓,张基广称这种提法并不准确,因为终身发展实验班并非没有任何家庭作业,而是在做“加减法”:减去的是统一布置的书面家庭作业,增加的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6项“素质作业”。

  张基广介绍,第一项素质作业是“劳动作业”。在实验班,学校不再安排生活老师,扫地、擦桌子等,所有的劳动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还要安排其做适当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拖地等,此举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第二项是“锻炼作业”。实验班的学生每天早上都要提前20分钟到校,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早锻炼。放学回家后,也要抽出时间锻炼身体,此举以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第三项是“阅读作业”。提倡学生平时多看有益的课外书籍,老师要多为学生提供演讲的机会,放学回家后,要看《新闻联播》、《百家讲坛》等节目,此举以培养孩子的阅读演讲能力;第四项是“思维作业”。上课时,老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家长也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孩子多问问题,此举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第五项是“组织作业”。在校期间,实验班的学生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干部。另外,平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等,此举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互助能力;第六项是“鉴赏作业”。以美术课为例,通常在小学期间,学生可能会接触水彩画、国画、油画、书法等艺术表现手法,学的种类很多,但每一项顶多只能学两到三个课时,什么都没有学好,而在终身发展实验班的课程中,一年只学习一个项目。另外,在小学期间,每个学生都要争取掌握一门艺术特长,此举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据了解,这6项“素质作业”并不是要求学生每天都完成,老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布置,学生亦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

  学校“减负”遭遇家长“加餐”

  对于实验班在推进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种种困难,张基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实验班开班之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还是让他始料未及。事实上,从一开始,舆论对于终身发展实验班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赞同者认为这种做法减轻了孩子的压力,能够让孩子全面发展,反对者则认为,学生要面对“小升初”、中考高考等难关,分数是绝对标准,没有书面作业,怎么提高成绩?全面发展固然重要,但完全免除家庭作业会不会“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曾有人发起过一次网络投票,吸引了近400个网友参与其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种做法能切实减轻孩子负担,有助于孩子全面成长”的占23%,认为“没有家庭作业会直接影响孩子考试成绩”的占36%,认为“学校这个赌注下得太大了,担心会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占35%,“如果你是家长,是否愿意让孩子进这个实验班”只有24%的支持率。

  从调查的结果看,“实验班”的前景并不被看好,当记者把这些数据告诉张基广时,他表示并不意外,“其实,即使当初自愿选择让孩子进入实验班的家长也难以打消心头的顾虑。”2009年9月20日,开学后的第三周,张基广召集实验班的家长代表进行座谈,一是通报实验班进展情况,二是想听听家长的反馈意见。座谈会上,一位张姓家长坦言,孩子放学回家吃完饭后,一般都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完成这两项素质作业之后,我会给孩子‘加餐’,布置一些数学、语文作业,检查孩子在学校学的东西是否掌握了。”另一名学生家长黄女士更是直言不讳地说,虽然平时不给孩子额外布置作业,但是周末会送孩子上培优班,“低年级课业负担不重,但是以后要面临越来越重的考试压力,现在不打好基础,我担心孩子考试掉队。”张基广大致了解了一下,大约有20%的家长有这种想法,一部分家长已经开始付诸实践,在课外给孩子“加餐”。

  按照开班时的设定,终身发展实验班的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不能给孩子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为什么还会出现学校减负、家长“加餐”的情况呢?“这部分家长的心结在于考试”,张基广说,“应试教育无疑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所在,也是减负难以落到实处的罪魁祸首。”

  张基广认为,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前提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师、家长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利益同盟,他们达成了一种默契,而这种默契的后果,就是推行减负政策阻力重重,以及学生的课业负担难以真正减轻。因此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打破学校、教师、家长之间原有的“分数至上、成绩之上”的默契,达成一种新的共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而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行减负的过程中要多听取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让他们参与进来,加强家校配合,从而使减负政策更具灵活性和可行性。

  座谈会上,张基广对家长们说:“素质教育其实与考试不矛盾,考试也是一种能力,如果学生的素质全面了,考试也不会差。此外,终身发展实验班的理念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小时候就是喜欢玩,少一些机械的书面训练,等到了初中、高中精力旺盛时,正适合学习。小学素质发展全面、潜力储备好,中学后劲足,不会比别人跑得慢。”

  对于课外“加餐”的家长,张基广持宽容态度,“哪科差就补哪科,这也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选择,传统的家庭作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孩子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学生在课外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我并不反对,只是这种‘加餐’应该适可而止,不要过早地给孩子制造压力。”

  11月14日,武昌实验小学召开第二次家长代表座谈会,张基广惊喜地发现,与两个月前开会时相比,家长们由表达疑虑转向了献计献策,共同为如何减负增效出谋划策。一位曾给孩子‘加餐’培优的家长说,现在他已经不给孩子增加书面作业了,“孩子现在每天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按时睡觉、吃饭、阅读、运动,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和培养做事的高效率,比做书面作业更重要。而且,从期中考试的成绩看,孩子与其他普通班的孩子相比并没有落后。”

  学生许茗荞的妈妈说:“我的孩子每天都想上学,她感觉在学校很开心。”她表示,老师让孩子在学校就把当天的学习任务消化了,放学回家后,孩子们可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小区里有许多跟茗荞同龄的孩子,他们晚上经常要做作业到10点,很累。国外的一些小学生,家庭作业就是一张调查表,如让孩子们去观察昆虫等,既符合孩子的天性,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无作业班的素质作业与此类似。”

  学生的状态让家长感到欣慰,也对实验班多了几分信任和期许,而家长态度的转变又让张基广备受鼓舞,他说:“人生就像是一次长跑或长途旅行,既然是这样,就不要在乎它的起点或中途的某一阶段,应该用终身发展的眼光对待教育。”

  高效课堂是“无家庭作业”的前提

  “书面作业取消后,老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这是一个挑战。”张基广认为,这项家庭作业改革必须依赖于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师生共同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发展和考试成绩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张基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