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如今,虽然温州市实验小学体系化、科学化整理课的探索还在进行,但这堂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已经显现:很多家长感到,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养成;各科教师感到,通过上整理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方法改善了,教学事半功倍;初中教师也普遍反映,温州市实验小学的学生升入初中后,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能力。

  “你看,我女儿的整理本上归类清晰,错题用统一符号标出,旁边还标有问题分析和学习方法。现在,她上初一了,还是坚持整理,初中教师让她把整理笔记展示给全班同学,让所有学生都向她学习。”当年把孩子转学到温州市实验小学的胡先生指着孩子的整理本自豪地说。

  除了学生受益,在上整理课、思考整理课的过程中,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也收获颇丰:不仅能迅速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还能对每个学生提出科学、有针对性的学习措施。更重要的是,当教师作为观察者、反思者进入课堂时,他们实现了角色的转变、理念的提升,真正认识到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了像教育家一样思考。

  如何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教育面向每个孩子,使个体的差异得到尊重,使每个孩子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突破口:套餐式分层作业

  【案例】“同学们,学了《生命 生命》一课,你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为了让你们每个人都能‘吃饱’并能‘吃好’,我设计了作业成长套餐,分为基本套餐、营养套餐和特色套餐,请大家好好品尝。愿你们在自主的时间与空间里品出味道、尝出快乐。”这是语文教师程胜芬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一次分层作业。基本套餐包括:抄生字2至5遍,选择难写的词语听写1至2次,背诵课文。营养套餐包括:搜集一个关于“生命”的感人故事,并把它推荐给好友;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并选其中1至2条创作书法作品;采访身边的人,“怎样可以让有限生命体现无限价值”,并写成采访实录。特色套餐包括:写学了这篇课文后自己对生命的感悟。难度自选、量度自选、形式自选,这份“套餐作业”使写作业的过程不再枯燥单调,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充满了激情。

  一所经营成功的名校,必有其个性鲜明的教育文化,差异教育正是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而将作业“变脸”就是他们迈出的精彩一步。

  在寻找差异教育抓手的过程中,白莉莉把关注焦点投向了作业——“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新课改一再强调作业‘减负’,学生的练习也不可能淡出。可现实中,作业的弊端很明显:过分注重知识的储备训练;形式单调、内容机械划一;应试倾向过于明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题海’等,这些弊端严重消解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传统作业‘变脸’,让孩子们产生做作业的欲望。”在白莉莉的号召下,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教师开始探索个性作业、分层作业。英语教师陈录叶的“36个孩子有36种作业”即酝酿于此背景下。

  面对“题海”,孩子们或皱着眉头,或撅起小嘴。看多了这样的场景,陈录叶产生了“作业大变脸”的想法。“每个孩子都应有属于自己的作业。作业应针对每个孩子自身的学习水平。” 冥思苦想中,陈录叶找到了一种“土”办法——与孩子们一起整理作业方法,例如,若是单词听写、默写全会了,可以用单词造句;若是句型作业,可以整理出重点句型,抄写、默会,用句型造句;若是写小文章、对话之类的作业,则找出本单元的范文,大部分按照样式写,或根据主题自己创造;若是自己布置写的作业,则根据自己的弱点、不足,抄抄写写,默默背背,写个小文章。陈录叶让全班36名学生把所有方法抄写在作业本上,学生每次做作业时都可按照这些建议调整自己的作业内容。一段时间试行下来,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还自创了作业形式,让陈录叶常常在批改作业时拍案惊叹。

  发现了陈录叶的大胆创新后,白莉莉立即在校园论坛上大力推荐,并在全校组织了大讨论,“36个孩子有36种作业”首先在英语学科中迅速推广,其他学科教师也纷纷以此为基础,根据各自的授课情况,加以改进、创新。

  一年级语文教师朱惠惠针对《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设计了难度分为三级的“闯关作业”:第一关是必做题——基础知识读写;第二关是自主题——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第三关是提高题——用剪贴、绘画、拓印等形式制作一幅关于“手”的作品,并配上一句话。

  “完成这样的作业,孩子们感到新鲜有趣,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变脸’后的作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朱惠惠说。

  你这边有闯关作业,我这边有“作业超市”、“树”形作业、“金字塔”形作业、“自助餐”式作业。温州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作业一时间变得形式多样、五花八门。

  “我们绝没有忽视的是,分层作业不仅要注重趣味性和多样性,更要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如果一份作业关注的仅仅是形式上的炫目,那么这份作业即使再精彩也是无效的。”教师们说。

  带着这样的思考,教师吴海霞提出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资源,使学生的作业既有趣味性,又有针对性。如二年级《我也来画“风”》一文有7个生字,其中6个生字是课文中的人名,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孩子回家去认、去写,难免枯燥。“我们根据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让学生利用生字来取名,既达到了识记生字的目的,又让学生体验了创造的乐趣,可谓一举两得。”吴海霞说。

  “教学要照顾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理念不仅要体现在作业上,还要在各个方面以不同方式践行。”白莉莉要求每名教师在实施差异教学时,从多个环节入手,关注教学对孩子的适应性。于是,套餐式分层作业在学校推广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又对试卷动起了心思,使一张张平面的试卷变得立体、鲜活、生动。

  六(3)班的金子博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水平,但十分勤奋、努力。一次英语单元测验,他的卷面分数约为70分。但阅卷后,英语教师胡笑云并不打分,而是将所有试卷发回,让学生修改错误,并鼓励学生在错题旁注明错误原因。收回学生修改的试卷后,胡笑云重新阅卷。站在讲台上,她拿着金子博的试卷说:“这份试卷,老师给100分!”“啊?不会吧!”全班学生都惊讶地大叫起来。胡笑云告诉学生们:“金子博对试卷的修改非常认真,这100分,是老师对他态度的认可。”

  就这样,曾经平常而普通的作业和试卷,“变脸”后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在教师抓住时机的有意点拨下,越来越多像金子博一样的学生也悄然变了,变得好学、乐学。

  怎样让每个孩子都充满奇思妙想

  【让每个孩子都能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锻炼实践能力,养成创新精神,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突破口:家庭实验室

  【案例】五年级学生潘心如是学校的科学小明星。同爱迪生一样,她也有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家庭实验室:瓶瓶罐罐“占领”了厨房一角,实验材料挤走了冰箱里的食物。凡被“征用”的角落和物品,严禁爸爸妈妈随意出入和碰撞。就在这里,她有板有眼地研究起了果实长得像小铃铛一样的胎生植物秋茄。凭着科学论文《秋茄生长对赤潮影响的研究》,她一举获得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更为神奇的是,这个原本擅长文科的小姑娘,在喜欢上科学实验、多次参加科学竞赛后,不仅数学成绩变好了,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获得了全面提高。

  在温州市实验小学,拥有家庭实验室并不是潘心如的专利,科学教育是面向每个学生的。

  2006年,科学课教师陈耀兴冲冲地跑到白莉莉面前:“我想到了,我想到了。白校长,是不是可以搞家庭实验室?”原来,陈耀那段时间在苦苦地寻找一种方式,在现有的条件下,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要让每个孩子都在家里摆上自己喜欢研究的东西,拥有一个实验角落。”白莉莉当即拍板,成就了温州市实验小学科学教育的一次“飞跃”。而此前,温州市实验小学的科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建校之初,正值新课程改革在温州拉开序幕,白莉莉把一些学校看作副科的科学课列入学校“强学科”建设,确定为学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因为她发现,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缺乏是当代学生最大的通病,而培养学生的这两种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把科学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抓手!”白莉莉说。

  在学校的重视下,科学课教学很快走上正轨。2003年,“引导学生立足科学课堂,延伸课外,让学生成为科学实践的主体”成为科学教研组进一步深化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针。一时间,学生成了科学世界里的“小当家”:学生科考队成立了,并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数不清的自然奥秘;“温州市实验小学少年科学院”挂牌成立了,学生可以随时“来玩、来学、来创造”;丰富多彩的科技节设立了,整个校园成了一个科学大乐园。

  课内外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氛围,使温州市实验小学的科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创办短短两年,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会”在这里成功举办,全校有29项学生科学成果获全国、省、市级奖项,获奖学生100多名。2005年4月,科学教研组被评为温州市“劳模集体”。

  喜报频频传来,但白莉莉还是很不满足:“现在的科技活动毕竟只有少数学生参加,而每个孩子都应该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才是科学教育的终极追求。把精力配置从‘塔尖’转移到‘塔基’,才更接近科学教育的本质。”

  正是在白莉莉不满足的“刺激”下,陈耀根据自己多年的科学教育经验提出了“推广家庭实验室”的想法。在自己任课的班级试行后,陈耀发现,小小的科学角落,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更能让家长领略到孩子的科学热情,家庭和学校里的科学热度都会升温。

  2006年9月,科学教研组决定将这项活动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全面普及。一时,全校兴起了“科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热潮:秋茄抑制赤潮、蜘蛛丝的记忆能力、去除杨梅汁污渍的好方法、“视力懒保姆机器人”等内容丰富的家庭实验,让孩子们丰富了课余生活、开启了智慧。

  截至目前,温州市实验小学已在学生家中建起了2000多个家庭实验室。孩子们的家庭实验成果颇丰: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各1项;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分别为13项、19项;获市级比赛二等奖以上的105项。

  与此同时,温州市实验小学形成了较完善的科学教育机制和教学操作体系——以科学课堂为主体,以“少年科学院”组织的课外兴趣小组为配合,以上千个家庭实验室为“少年科学院”的分支科研机构,以各项科技活动为竞争与展示园地,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提供了完善的平台。

  最让学生家长感到欣喜的是,通过科学教育,孩子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经过进行科学实验与参加各类科技大赛的锻炼,原本擅长文科的潘心如,不仅数学成绩提高了,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逻辑分析能力、严密的推理能力更让妈妈惊喜。曾经胆子很小的黄翰慧,如今不仅能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还获得了多项英语演讲比赛大奖。曾经有点粗心的男孩陈隆,现在不仅能随时在生活中发现研究课题,还学会了写科学论文,做起事来谨慎而严密……

  白莉莉说:“他们不仅获得了科学王国的‘邀请函’,也获得了全面、全程发展的‘通行证’,因为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将伴随他们一生。”

  如何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孩子,使学生的闪光之处在儿童时期得以激活,使每个孩子得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突破口:创新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