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品读生命价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过读书,我学到了要坚强,要活出生命的意义,我学到了要懂得爱,以宽广的胸怀,用心做教育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果淑兰

  说到书,我很动情,因为所走过的人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视书如命的学童,到教书育人的老师,再到倡导创建书香校园的校长,无论身处哪个阶段,都是通过读书获得了知识与力量。我很欣赏一个比喻:把有书相伴的日子比作一段温暖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每个读书人都不再是孤单的过客,因为当你融进书的世界时,就会发现有那么多的良师益友陪伴着你。只要你愿意,书总是会陪你到最后,你的生命也因此变得异彩纷呈。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小时候没什么娱乐,阅读算是一项特别的娱乐活动。还好我当时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大队长掌管着学校“红领巾书柜”的钥匙,这样就可以先睹为快了。当时图书种类很有限,大多是一些经过审查的革命书籍。读书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总在区分着“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其实,孩提时代读书的动机,如同小孩子喜欢游乐场一样,只想寻找一种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快感。但就在寻找书中之乐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它同样也成为我青年时代乃至现在的人生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年仅17岁的我,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中上了大学,从那时候才开始真正意义的阅读。大学读的是政教系,系统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毛泽东的《矛盾论》等。这种专业书籍的阅读,使我养成了系统思考和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为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业余时间,我还大量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名著,随着国内文学的慢慢升温,一些作家的探索作品也逐渐吸引了我。读书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发自内心的需要。

  大学毕业,我顺利地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我深知作为教师,读书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我很认同“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的观点。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书成了家里最主要的装饰,也是全家人最集中的话题。直到现在,家里都保持着晚饭后阅读的习惯,每天家人要翻阅十几种报刊。20多年来,家中藏书逾万册。我的读书经历也许和很多的人相似,但读书的意义对我个人而言却是功不可没的。

  做了校长之后,我感到读书不仅仅是影响个人的品位和气质,它更应该成为学校的品位和风格。也许是偶然中的必然,正在苦于学校管理上无法突破创新的关口,2001年,我很幸运地读到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它让我在如何引领学校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茅塞顿开。此书所阐述的理念冥冥中与我多年的学习奋斗经历相契合,我像如获至宝似的欢呼雀跃。经过对学校发展进行战略性的思考,我们率先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学校的主张,申报并独立承担了“学习型学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课题。如今,我矢志不渝地进行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第五项修炼》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学习的教材。

  我把在书中学到的理念运用到学校的管理中,进行了愿景建设、组织学习模式的探索、组织文化的重塑、个人反思、集体智慧的积累和传递等实践。学校在这种创新实践中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也许说因为一本书而改变了一所学校的命运有些夸张,但我从书中得到的思想确实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十一中教师的职业生涯。

  在书中漫步的人生本身就是一本书,你在书中品读着生命,生命也在品味中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