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光照耀大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晚钟》 《拾穗》 《嫁接树木的农夫》 《晒草小憩》 《喂食》

   ■夏雨菡

  对于让·弗朗索瓦·米勒,我的感觉是很复杂的,那是一种纠结的情感。其一是喜欢,我非常喜欢米勒的作品,几乎每一幅画作我都很欣赏,因为他的作品中有一种难得的脚踏实地的自然之美,还有一种朴素的人文主义情怀。其二就是悲伤,因为作品里透出的那种辛苦劳作之美,说到底还是生活的艰难与困苦。从米勒的画,我总是想起中国的农民,这让我心有悲戚。

  《晚钟》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晚祷》,这幅作品并不大,但是却给人一种苍茫无际的广袤感觉,那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天边大片燃烧的云朵,天尽头教堂高耸的钟楼尖顶,暮色四合时的辉煌与寂然。还有一种荒,不仅仅是荒凉,那是一种孤独的荒,时光静止一般的荒,寂静到深处的荒,比远方更远的荒。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精神世界的宽广和悠远,作品中的宗教情怀是这样的从容和安详,给人毫无压迫之感,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晚钟》的调子是暗淡的,那种暮色沉沉时的昏黄。可是这样的暗淡之中,有一种光,不仅仅是暮光的深沉,还有一种清寂,形成了一种上扬的调子。太阳刚刚落下去,天边的晚霞还在天际上一簇一簇地燃烧着,这样的光在暮色的原野上铺展着,在草叶上跳跃着。这样的光,披在祈祷的两个人物的身上,让他们的身上有一圈光晕,仿佛是神的光。这应该是一对夫妇,男人摘下了帽子,女子双手抱在胸前,低着头,十分虔诚的样子。米勒用的是逆光,这样的用光会让两个人披上光彩。这样的光彩,让整个画面中的萧瑟都变得淡了。这样的光芒,还是人性的光芒。这对夫妇当天的收获是独轮车上的两小袋和地上的半篮子土豆,他们的衣服如此的破旧,他们工作的农具只有一把杈子。但是,当教堂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这对夫妇就在劳作的天地里开始了祈祷。

  这种宗教情怀超越了作品中旷野暮霭中的萧索,还超越了画中人物的贫穷辛苦、褴褛的衣服、粗陋的双手,给人一种安贫乐道的安然。还有一种丰沛之感,是精神世界的丰盛,物质的贫穷丝毫不能遮蔽精神世界的光芒。那是一种纯洁的光芒,从灵魂中释放出来,透过幽暗的暮色发散出去,穿过被翻腾过的土地,越过起伏的原野,环绕过教堂的建筑物,在钟楼的顶端与风相遇,合着教堂的钟声悠悠地传回来,又回馈给田地里劳作的两个人,他们默默颔首,双手抱在胸前祈祷。

  米勒因为这幅画而名扬世界,但是他生活却非常贫苦,他经常为了给孩子买一双小鞋子或者购买生活必需品而不得不一次卖掉好几幅画。但是死后他获得了极高的殊荣。他死后,法国为购回这幅《晚钟》,竟花了80多万法郎。米勒一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绘农民生活的,而这些作品几乎每一幅都是杰作,这种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是如此深刻和打动人的心灵,那种人与自然的最纯粹的关系被表现得如此真实。

  米勒在1849年携家眷离开香艳的巴黎,来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他在那里重新接触土地,重新成为一个农民,他上午在田地里劳作,下午在画室里绘画。很难说,他究竟是一个“素人农夫”还是“素人画家”,总之这样的生活是他所喜爱的。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个叫做巴比松的村庄里完成的,包括这幅《晚钟》,这个村落也因此而出名。以至于,米勒与居住在这个村落里的艺术家形成了欧洲绘画史上声名卓著的画派,这个画派就是以这个村落而命名,叫做巴比松画派,这个画派中的代表人物都是艺术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除了米勒之外,还有柯罗、卢梭、查克、迪亚兹、杜普雷与杜比尼等。

  正是因为米勒真正地生活在农民中间,并且自己身体力行地做一个农夫,因此他的作品才会如此真实而传神地反映农民生活的细节,他的眼睛才能够捕捉到生活中最平凡之处的那种人性之美以及生命幽微之处最迷人的光芒。比如他的《嫁接树木的农夫》、《晒草小憩》、《拾穗》等几幅作品,如果米勒没有真正地身处这样的生活之中,这些作品是无法表达得如此深邃和厚重的。还有《熟睡的孩子》、《喂食》,这些作品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让人在看到的时候,会被猝不及防地击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宗教情怀是米勒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除了《晚钟》之外,这种品质还在米勒的另外一幅作品上表现得格外优美,那就是《牧羊女与群羊》。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幅米勒的作品,这幅作品是可以用“诗意”这个词来形容的。太阳就要落山的时候,光芒被一丝云彩遮住了,天空中有透过云彩向四周散射的光。整个草原也被这样的余辉照着,调和成黄昏时玫瑰色和黄色的调子。草原上的草并不茂盛,但是有蒲公英撑着伞,还有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的根茎在风中摇曳着。羊群开始聚拢了,牧羊犬在旁边悠闲地站立着。牧羊女还在编织着手中的毛线,她的神情是这样的专注,样子看起来像是在祈祷。这与《晚钟》中晚祷的农妇有点相似。没有人知道这是画家刻意为之,或者无意为之。但是画面中的宗教情怀却是一样感人,那份虔诚之感弥漫着,挥之不去。

  这幅画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忧伤。牧羊女身上披着破旧的毛毡披肩,头上红色的勾花绒线帽子将头发包裹得很严实,她穿着蓝绿色的厚毛裙子,也已经很旧了。这是一个贫苦人家的牧羊女,也许正在花季,她应该在窗明几净的书桌前阅读诗歌或者弹琴的,可是她却在草原上牧羊,风餐露宿,忍受孤寒与寂寞。但是,在绘画中我们却丝毫感觉不到幽怨,感受到的唯有安宁、质朴、静谧、柔和,如同一首抒情的牧歌,有一种诗意的温柔。

  总会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每次看到米勒的《牧羊女与群羊》,我就会对生活生出更多的宽容之心以及悲悯的情怀,也学会安贫乐道和忍耐。还有,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候,也能够泰然自处。而每次看到米勒的《晚钟》,我的心境都会变得平和起来,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似乎也变得云淡风清了。境由心生就是这样的吧,无论怎样的困苦,内心有了光,世界也就有了光,内心有了希望,世界也就有了希望。内心的平和,会让不如意的世界变得美好和安然。让我们心中有爱,有关怀,有期待,有人性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