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突破“门户”之困?
打破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的传统职教格局,将过去归属行业、部门的职校管理权全部转交教育局,通过组建职教集团,调动各方积极性。云南玉溪10年的职教改革,为更多职业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思考——
■本报记者 柯进
离中职招生还有两个月,云南省玉溪市工业财贸学校校长李华伦就提前开始制定今年的招生预案,因为,去年招生时发生的“意外”,让他今年“长了一智”。
按计划,去年7月,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在25天内要招生3900人,但招生的前5天,就已有近5000名考生前来报名。为此,学校不得不向报名的学生及家长道歉,并提前结束了招生工作。9月开学,“意外”再次发生:为了抢占学位,1万多名学生及家长同一天涌进学校,校园只有300亩大的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根本无法同时解决这么多人的吃住。无奈之下,李华伦再次向学生及家长道歉。
李华伦说:“从事职业教育20多年来,这是我从未遇到过的情况。我现在天天愁的,不是生源问题,而是学校太小!”
工业财贸学校只是玉溪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10年前,玉溪职业学校校均规模不足600人,其中有的学校规模不足百人,如今,玉溪职业学校校均规模达到2500人,在校生总数达到3.2万余人,比2002年翻了一番。
10年间,玉溪职教为何能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它经历了怎样的阵痛与考验?它最终能否真正冲破体制的障碍?记者走进玉溪,寻找答案。
1 坐上“滑梯”的中职教育
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玉溪职业教育也走过了一段坎坷:上世纪80年代,为缓解国家职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矛盾,当时人口不足200万的玉溪创办了20所中职学校。但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后,几乎所有中职学校都先后跌入谷底,有的甚至濒临倒闭。
建校于1983年的峨山职中,是云南省创办最早的职中之一,也曾是云南职教战线的一面旗帜。但进入90年代后,峨山职中也未能逃脱“大滑坡”的命运:1997年,学校年招生量不过100余人,教师每周最多只排四五节课,全校年总收入只有14.8万元。
“职业教育虽然办了20多年,但一直停滞不前。其实原因很简单,许多地方党政领导眼睛只盯着基础教育。”原峨山职中校长龚兴文说,“一个县一般有两所中学,普高是亲娘养的,职校则是后娘养的,不论财政投入还是受重视程度,都存在巨大差异。虽然中央提出普高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要大体相当,但实际上,中等职业教育只要能达到普高投入的1/3,就不会出现如此大的滑坡。这并非某一个县的问题,而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龚兴文记得,1996年,峨山职中新开设了家电维修专业,当时创办该专业的基础是:两个万用电表、几把螺丝刀,以及学生凑钱买来的几台旧电视机。
与峨山职中类似,2000年以前,由于政府投入少,玉溪的其他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也普遍较差。部分学校因陋就简办学,甚至到2005年时,全市职校还没有一台可供学生操作的数控机床,大多数职校都是按普高模式组织教学——黑板上“栽秧”、“养猪”、“种菜”、“嫁接果树”……
“在这种办学条件下,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与普高教出来的学生大同小异。而且许多学生从职中毕业后,还得花钱重新学习实用技术,因此,学生认为‘走了回头路’。”龚兴文说,“结果,大家都不愿意上职校。”
更让中职校长们发愁的是,由于招生计划依据不同行政区划下达,一些区县为保住生源,对跨区域招生学校进行抵制。峨山职中虽是教育部门的“嫡系”,但2000年该校也只从红塔区招了25名学生。
受冲击的不单是教育局的“嫡系部队”,其实,那些由行业或部门主管、过去一直“吃皇粮”、学生享受统招统分待遇的中专,其招生状况更为艰难。原玉溪技工学校副校长董从华说:“我们到初中去宣传,招生简章刚贴上去,一转身人家就撕了,因为这些学校考虑的是普高升学率。像技工学校这些不纳入初中考核指标的,招生就更加困难。”
其实,对于职校而言,用人难并不亚于招生难。2004年,峨山职中发现当地英语导游人才稀缺,想招聘9名英语教师,抢办英语专业。可是,学校将进人报告递上去后,报告在几个部门之间转了大半年,结果有关部门只给了学校两个进人名额。等学校拿到进人指标再去大学招人时,学校此前看好的几个毕业生早已找到归宿。最终,创办英语专业的计划只好“流产”。
曾在职教领域多年的龚兴文,现为峨山一中校长。他说:“当了县一中校长后,我从不为生源和政府投入发愁,也没有好教师进不来的烦恼。而以前在职中,学校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上面却偏偏往学校塞。年纪大的教师要照顾进来,教高中吃力的教师也往职中调,乡村中学教师照顾进城同样往职中推,跟领导沾亲带故的也往职中安排。有一年,上面安排一个我非常了解的教师进职中,我说什么都不要。可是,等我出差回来,这人已经进来了。”
毫无疑问,当时内外交困的玉溪职业教育面临着空前挑战:一边是内部缺乏活力造成职教发展动力不足;一边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条块分割造成职业教育各自为战。如何解开这些矛盾纠结,成了振兴玉溪职业教育的关键。
2 “条”与“块”的艰难转身
2000年,对于玉溪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高速增长的玉溪经济让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有了新认识,因为,本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工人的缺乏,已制约了玉溪经济和社会发展。
怎样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工人?这一问题困扰着时任玉溪市委书记的杨崇勇。调研中,他意识到,普高教育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大学教育也解决不了,只有靠职业教育。
随着调研的深入,杨崇勇发现,在玉溪9所市属中专中,既有劳动局管理的技工学校、卫生局主管的卫校,也有经贸委主管的财校、工业学校,还有体育局主管的体校,以及农业局主管的农校。表面上,这些中专学校由不同的“婆婆”主管,但其经费投入的幕后“老板”都是地方财政,只不过地方财政的钱通过“不同的手”转给学校罢了。除此之外,大多数“主管”部门不但对下属学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业务指导,反而制约区域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既然办学经费都来源于地方财政,为何不能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资源重组?2000年,玉溪市委、市政府召开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专题会议。针对市属中专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规模小、条件差、专业重复设置的现状,市委、市政府提出跨行业整合职教资源,将全市所有市属部门举办的中专,全部划归教育局管理。同时,借鉴国企改革经验,对市区内的中职学校进行大规模重组,将原工业学校、财贸学校、技工学校合并成玉溪工业财贸学校。
然而,正当“换东家”行动全面铺开时,一个现实问题摆到决策者面前:不论跨行业整合,还是管理权收归教育局,目的都是要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但是,像体育局主管的体校、卫生局主管的卫校等专业性较强的中专学校,除了要承担体育、卫生人才培养任务,还肩负着对外体育竞技等其他职能。如果“一刀切”地将管理权全部转交给教育局,虽然在人才培养上理顺了体制,但在对外体育竞技上谁来负责?经过调研与讨论,玉溪市决定,在市属中专管理权移交过程中实施“分解动作”,对专业性较强的体校和卫校实行“双轨制”:办学上,行政管理权转交教育局;对外体育竞技、卫生防疫等业务,继续保持原有隶属关系不变。
就这样,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市属中专行政管理权移交工作很快完成。然而,当玉溪财校和玉溪工业学校实现合并后,玉溪技工学校却始终“缺席”。因为,技校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学校升格、专业设置和教师职称评定等工作,一直都是由云南省劳动厅主管,因此合并首先要获得劳动厅的认可。
经过几轮“谈判”,玉溪市委、市政府最后不得不启用另一套过渡方案,才解决了争议——在3校合并时,同时悬挂“玉溪市工业财贸学校”、“玉溪市技工学校”两块校牌;在招生上,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后,技校每年的招生计划依旧按原来渠道报送省劳动厅审批,其他专业向市教育局申报。
2001年9月,除市委党校外,全市所有市属中专终止长达数十年的部门割据,全部完成了管理权移交,玉溪市教育局成了它们共同的“掌柜”。通过合并重组,原有9所市属中专整合为4所,原有区县的11所职中调整为9所,取消7个行政部门的主管职能。
表面上,教育局似乎扩大了“领地”,但实际上,市教育局并不轻松:一是过去“部门分治”时期,虽然中专办学经费都来自于地方财政,主管部门很少有额外投入,但在每年地方财政预算中,卫生局、体育局、劳动局等不同部门都会向市政府“伸手要钱”,但改革后,教育局是唯一“掌柜”。二是教育局接管后,继续调动过去“部门分治”时期中专学校所拥有的实习、实训等行业资源成为难题。
既要盘活区域内职教资源,又要保留学校原有资源优势,这对教育局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怎么办?为发挥原有部门的积极性,玉溪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职教改革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吸纳原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这样,联席会实际上成了玉溪职业教育的“董事会”,教育局只是前台“掌柜”。
“良好的协调,使原来的行业管理一个积极性变成了教育和行业管理两个积极性。”玉溪市教育局局长李世华说,3校合并后,以前每年只有10余名新生的技校,当年招生突破400人,劳动部门也尝到了跨行业整合的甜头。
3 简政放权的改革尝试
玉溪的探索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平静。2003年,玉溪被列为云南省中职教育改革试点区。
由于原有管理体制所形成的惯性依然与新体制之间存在诸多不适应,第二轮改革箭在弦上。
为摸清全市中职教育现状,2003年10月,市教育局抽调20余人,组成4个调研组,对市属4所职业院校和9个区县展开专题调研。结果显示:54.6%的区县职中办学艰难,教职工积极性不高。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低,全市职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8%,有的仅18.6%,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比例失调。专业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全市几乎所有职校都办有计算机专业,而一些学校部分专业学生很少。招生上,虽然各校通过降分录取、走村串寨动员、增开热门专业等方式,吸引生源,但收效甚微。
调研结果让市教育局长李世华惊出一身冷汗: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清除了体制障碍,但学校内部还有如此多“没想到”。
问题一个个摆到现任市委书记孔祥庚的面前。“病根”在哪?孔祥庚意识到,职业教育与此前的国有企业一样,患了同一种“病”——因缺乏自主权导致学校内部运行“气血不畅”,其“病根”在党政部门。
经反复论证,2003年,玉溪对全市职校实行简政放权,并在投入、劳动预备、就业准入和贫困生救助以及职校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保障机制。
与此同时,为激活内部活力,玉溪给全市职校开出4剂“药方”:允许中职学校在招生过程中根据生源情况,调整招生专业及人数,免试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和在初中毕业年级提前招生;允许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招收省市外学生,跨省市联合办学;允许职校一年多次招生;允许职校以多种形式面向企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
“药方”公布后,市教育局“照方抓药”:针对校长杂务缠身、积极性不高的实际,取消全市职校校长行政级别,全面实施校长公开选拔制,同时给予校长充分的人、财、物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