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给学生一个智慧人生
吉忠兰,一位普通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被同行形容为“像堂吉诃德一样,执著于儿童阅读”。12年来,她坚持每天为孩子们朗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其中有很多书都是她自己掏钱买的。她说:“爱上童书后,我才开始真正懂孩子,真正认识童年。是儿童文学阅读为我找到了回归的路。”
我的童年很贫瘠,精神上也贫瘠。虽然我是班上的佼佼者,但读过的课外书很少。印象中,六年级的时候,在亲戚家被一本破破烂烂的《故事会》上一个有些毛骨悚然的故事击中,虽然恐怖,还是连看了几遍,亲戚见我喜欢,就送给我了。上了初中和师范以后,迷恋过武侠和琼瑶,一直把《知音》、《爱人》这类书作为消遣。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少之又少,这造成了我根底的虚空。
2004年,为了准备一个说课比赛,我开始囫囵吞枣地浏览教育杂志、读课标、做读书笔记,对教育教学有了不一样的感情。2005年,第一次外出听课,便遇到了一节班级读书会《夏洛的网》。因为没看过这本书,对书中的人物没有基本的了解,整节课都在雾里看花,几乎什么都没听懂。当时就发短信给先生,让他给我买《夏洛的网》。从此,我走上了儿童阅读推广之路,已经27岁的我才有了“睁眼看世界”的感觉。
爱上童书之后
我才开始真正懂得孩子
我的网名叫“沉砂”,每天在网上写我和孩子们的芝麻绿豆的小事,不知不觉竟然累积到几十万字。2006年冬天,我和学生家长及学生一行三人,兴致勃勃地去江都参加“亲近母语”的培训会。从此,我与“亲近母语”结了缘。4年来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我从不缺席。这些活动就像是“加油站”,给我的生命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我给孩子们朗读故事,带他们诵读儿歌,师生一起徜徉在美妙的文字之中。
爱上童书之后,我才开始真正懂孩子、认识童年。是儿童文学阅读为我找到了回归的路。几年来,我疯狂地买书、读书、推荐书……阅读,真正融入了我的生命,在澄澈的文字里,可以安放我那颗在现实中常常迷惘和焦躁的心。
2004年9月,我开始带一年级的孩子学习拼音。和孩子们在枯燥的“a、o、e”中摸爬滚打,我的热情和他们的灵性渐渐消逝,真有点两败俱伤的感觉,课堂成为一沟“绝望的死水”。
我要改变现状,可如何改变呢?我想到了阅读。当时,薛瑞平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书已经相当畅销,学校也买了一本,但因为争相阅读的人较多,还没有轮到我仔细阅读。我对薛老师主张的“高品位的阅读”一知半解,对她发动家长带领孩子们背儿歌、读课外书的举动不以为然。现在想来,我是不懂她的思想,只武断地以为她的方法——向家长“借力”不能为我所用。尽管如此,我还是满怀激情地开始鼓动孩子们买书、读书。
最初的阅读定位依然很单纯,那就是尽快巩固拼音,在自主阅读中多拼读,天长日久,混个脸熟,熟能生巧,顺利掌握这一识字工具。在我的积极倡导下,孩子们纷纷购买了拼音版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读物。
午间,教室里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每个孩子捧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叽里呱啦好不热闹。我看着如此的景象,听着美妙的“天籁之音”,盼望着有朝一日,孩子们能顺利度过拼音关,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阅读。
孩子的拼读并不顺畅,虽然个别孩子读书的热情高涨,但大多数孩子仍在迷茫中左顾右盼。我们的儿歌诵读是从《小种子》开始的。在我声情并茂的范读之后,孩子们的眼睛亮起来了,他们用热切的眼神凝望着我。我领读了两遍,觉得太枯燥,便让孩子们试着表演。顷刻间,教室里安静下来。“小种子睡着了。春天来了,‘嘀哒嘀哒’,小雨点不停地下着,吵醒了熟睡中的小种子,小种子伸出脚,探出脑袋,长出戴帽子的嫩芽儿。雨停了,嫩芽儿摘掉帽子。春风轻轻地吹着,小种子换上了碧绿的新衣。”在我的旁白中,“小种子们”快乐地发芽了,长大了……孩子们陶醉其中,脸上的笑容那么灿烂。我似乎找到了引领孩子倘佯曼妙的语言世界的突破口,那就是儿歌诵读。
日不间断的诵读
培养的是诗性和定力
看云老师在《日有所诵》序言中说:“诵读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诵读的材料一定要是和儿童生活、儿童趣味密切相关的。”“对儿童来说,背了多少、背了多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是否快乐。”
我开始利用早读课、晨周会、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或每节课开课的前两分钟,放学前,甚至排队出校门等边边角角的时间,带领孩子“日有所诵”。只要是方便孩子们阅读想象的小文章,无论是练习册上的,还是生字卡片背后的,都拿来。有时候,我还让孩子把儿歌的内容画下来。学拼音是要“焐”的,有些“慢小孩”是要跟着“混”的。就这样,经过一学期的儿歌诵读,多数孩子很快掌握了拼音,并能自主阅读了。
图画书不是“小儿科”,这是我接触图画书以来的最大感触。我和孩子们在忐忑和兴奋中用了大半堂课的时间“读”完了世界著名插画大师莫尼克·弗利克丝的代表作《飞机》,没有任何教学技巧和讲究,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围着我,一页页地翻,一页页地看,一句句地抢着说。
默读有助于思考,这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低年级需要培养学生默读,这是课标的要求,但在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阅读中,对于默读的要求很少。《朗读手册》中提出了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持续默读)的概念,我所理解的持续默读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家庭成员或一个班级的师生一起默读,事先每人准备好自己要读的书籍,计时开始,这个时间段内不许换书,无需交流,每个人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内。这种默读训练,能激发孩子以自主阅读为乐的动机。
我曾经在几个星期内进行过这样的训练,基本上是每天放学前的十几分钟。很少有孩子走神,他们神情专注,完全沉浸在阅读的“场”中。由于时间等因素,我们的尝试只能断断续续地做。经过三个学期的阅读实践,多数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个别小书迷读起来如痴如醉,已经在读“大部头”(一寸来厚的神话故事)了。
2007年9月,由于工作调动,我到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张垛小学任教。这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几乎是一片荒漠。与孩子们见面之初,我便大声朗读了《阳台栏杆上的小猫》,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喧闹场面不见了,这些从来没有倾听过故事的孩子,同样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朗读中变得沉静。也许,是美好的文字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我在欣慰的同时也感到辛酸,如果这些孩子从小就能接受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滋养,他们的今天肯定会不一样。
开学不久,我便给家长们写了一封信,发出了给孩子买书、建立“班级图书角”的倡议,很多家长积极响应,利用节假日买了《鼹鼠的月亮河》、《木偶的森林》、《塔克的郊外》、《雷梦拉八岁》、《木偶奇遇记》等优秀儿童读物。农村的家长不是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是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书,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除了让子女吃饱穿暖之外,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家长也是需要唤醒和引导的。
一个学期下来,我给孩子们读了很多故事。有时候,我还会把那些精美的图画书奖励给当天表现出色的孩子带回去看。孩子们双手捧着书,像呵护宝贝一样搂着,这份“额外的奖赏”让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骄傲。我经常在网上下单买书,乐此不疲,像中了魔一样。也经常像搬运工似的,把家里的好书带到班里,发放、登记、回收,再分发,总是毫不吝啬地抽出午间、自修课或放学前的几分钟,让他们自己默读。利用网络平台,我带领孩子们把阅读的故事贴到论坛和博客里。杭州一个热心的网友“啊呜龙”给孩子们买了“彩乌鸦系列”、“小木屋系列”和“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系列”共38本优秀童书;通师二附的张六逸小朋友给我们捐赠了一部分童书。“班级小书架”(其实还是“虚拟”的,因无书橱存放,难以保管)上的书越来越多了,孩子们的藏书也渐渐多了起来。他们也爱上了读书,能从书中享受到简单纯粹的快乐。
在农村小学,因为书源问题得不到解决,整本书的阅读,尤其是全班共读一本书的指导还不到位。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只能见缝插针分散诵读、大声读或自由阅读,真正意义上的“班级读书会”还很难开展。红泥巴的阿甲说:“在改善目前的儿童阅读生态的行动中,我更看好个体的力量。”但是,个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还有那么多的班级没有开展课外阅读,还有那么多孩子至今无法品味阅读的甘甜。
为此,一有空课,我就去别的班级撒种子。给六年级的孩子读《种树的男人》,给五年级的孩子读《再见了,艾玛奶奶》,给四年级的孩子读《一片叶子落下来》,给二年级的小朋友讲《蚯蚓的日记》,给一年级的小家伙读《朋友的信》,并且指导他们写了第一篇日记,而且收上来一一批改,打上红红的五角星。我还到幼儿园去,给中班和大班们的宝宝们讲《阿利的红斗篷》,图画书特有的亲和力仍然像磁场一样牢牢地吸引他们沉浸其中,那兴奋的红脸蛋、清澈的眼神、争先恐后举起的小手、天真而稚气的言语……依然印在我的脑海中。
摆脱功利性
阅读才能带来快乐
几年的班级阅读实践,我面临着同样的困惑,班上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困生多。是孩子之间天生的个体差异,还是我的教学本身出了问题?我也经常反思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可是,我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刚刚学过了拼音,只能借助拼音进行艰难的认字和阅读,阅读能力相当薄弱。阅读是件艰难而缓慢的事,而且,这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在与这些孩子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早期的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阅读的严重缺失,是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的最根本的因素。
从最初为了巩固拼音,学字学词学文而开展一系列课外阅读的尝试到现在,我对课外阅读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语文学习是从阅读开始,而不是从拼音、识字开始的。”
阅读只有摆脱了功利的目的,才能真正享受到快乐。有一段时间,我其实是迷失的,我有点跟风似的纠结于考试考分,我背离了我的理想、我的初衷。好在脚下的路还很长,我还年轻,我还有不灭的热情。我会继续去思考: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继续开展课外阅读?读书对于“学困生”的帮助怎样才更有实效?读书愿望的内在自觉如何进一步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怎样来衡量?如何整合课内外阅读教学?如何开展不同内容的阅读指导和交流?体制之内,我依然可以有我的方式,带孩子们进行文学阅读,百科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