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暑期来临,像往年一样,多数高校又开始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然而,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个别学校和少数大学生中,社会实践活动已流于形式。有的学生搞农村调查却连农村都不去;有的学生托关系找基层单位盖个章就回学校混学分;有的大学生甚至将暑期社会实践变成暑期旅游。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哪些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如何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本报记者近日深入高校就此进行采访。

  学生找村委会盖个章就回学校混学分

  2009年暑假,张振(化名)没有参加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组织的暑期集体社会实践活动,他选择回到四川省南充老家当社会实践的“个体户”,单独开展暑期志愿服务活动。

  按照学院要求,前往农村开展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应该通过2至3天的活动,向当地农民普及农业灾害预防知识。但是,张振反馈给学院的活动调查表露出了破绽: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具体工作开展的成效都非常模糊,活动过程的记录很笼统。最后,在老师的追问下,张振承认自己根本没有下去搞活动。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必须在大学4年修满10个社会实践学分。参加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得到1至2个学分,学生获取社会实践学分的压力较大。

  由于学生数量多,学校、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容量”有限,很多学生都成了社会实践的“个体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饶华告诉记者,在2007年之前,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校队和院队的学生不到全校学生的10%,社会实践“个体户”的数量占90%以上。

  指导教师不够导致实践活动质量不高

  饶华说,流于形式是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病。有的学生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工作态度不踏实;有的学生把实践活动当成旅游;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跟专业的关联度较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敬枫蓉教授说,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主要是因为开展活动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专业性不强。他说:“学生带着科研项目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社会实践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敬枫蓉认为,指导教师不够也是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每年都会调动大批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09年,全校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达100人次以上,其中大多数都是专业教师”。

  项目化品牌化管理有效遏制形式主义

  如何才能让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走过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逐步探索出“项目化、基地化、社会化、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模式,推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

  学院院长周定文说:“这一模式要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项目申报、答辩、立项、开展、总结和表彰的项目化管理,明确了活动流程,规范了活动进程。”

  学院先后与成都市血液中心、四川省红十字会、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志愿服务协议,并进行了志愿者服务基地挂牌,以此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社会化指的是强调活动内容与社会需求、社会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多年来,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行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联手,开展了大量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形成了成都双流农村信息化建设、湿地使者行动、雷电防护知识宣传、无偿献血等志愿者活动精品项目。

  由于工作做得出色,近5年,该校5次获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单位联合授予的“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本报记者 李益众 实习记者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