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翁玥所说的政策包括“创新学分制”、“本科生业余科研项目申报及评优办法”、“推荐免试研究生选拔及管理试行办法”等。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学术竞赛奖励和社会实践成果等,经专家评审认定后,授予相应学分,计入总学分,并可享受免修部分选修课程的待遇。

  从2003年5月起,武汉大学推出“珞珈学子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支持学生开展高水平课外学术研究和科技攻关。据该校教务部部长吴平介绍,每年校方支持本科生的科研项目达450多项,经费20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教师在科研课题中吸收本科生参与的项目。去年,该校拨专款800万元兴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心,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博导们对带领本科生开展科研也很欢迎。该校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雷爱文说:“高价值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从研究生开始搞科研,往往等不到成果出来学生就毕业了。因此,为保证科研的连续性,最好从本科生中选‘苗子’。”

  自2005年回国后,雷爱文先后吸引了20余名本科生到他的实验室从事科研,当初认为科研很神秘的何川、陈茂、靳立群等学生,如今已成为科研最前沿的探索者。

  “团队攻关”引领校园时尚

  在武汉大学,95%以上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团队归属。2006年10月,该校医学院本科生吴斌所在的团队凭他们研制出的面膜状创可贴“纽绿特”获全国第五届“挑战杯”金奖。该团队10人来自医学、生物、化学、环境、经济学等10个不同的专业,而指导教师来自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

  “我们团队的项目研制需要医学、生物、材料、化学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专业背景,没有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我们的想法无法变成现实。”吴斌由衷感慨道。吴斌计划今年在全国十个省市建立办事处。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吴斌公司的效益将达到数亿元。

  主动适应当今科技发展新趋势,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自1992年9月开办中法经济双学士学位试验班以来,该校先后开办了人文科学试验班、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等20多个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创立了多种学科复合、教学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试验班按照跨学科打通培养的原则,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

  跨学科已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当今时代,大学要善于用整体思维把握世界,用综合方法分析社会,用交叉手段解决问题。谁占领了跨学科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学科发展的未来。”该校党委书记李健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