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胡庆方

  前不久,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2006级本科生徐锦飞主持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基于SHS便携式无电焊接研究”,突破无电焊接世界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回顾大学四年学习,徐锦飞深有感触地说:“这得益于学校给我们提供的自主性学习环境。无电焊接研究陷入困境时,哲学的思维和艺术的灵感帮助了我,而这些课程在武汉大学都能自主选择学习。”

  据了解,近年来,武汉大学通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把学科综合优势和快速提升的科研优势、国际化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在校园兴起了一场以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变革。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表示,培养杰出创新人才,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

  500多门优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邓量子还在武汉大学物理学基地班读本科三年级时,就被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的朱经武教授一眼看中,进入其科研团队,前不久被选送到美国休斯顿大学跨级攻读博士学位。像邓量子这样的尖子学生在武汉大学为数不少。据悉,该校2009届本科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率达到48%,其中获国外著名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的就有近10%。

  “大学本科是孕育一个人创新潜质最重要的阶段,充分利用好本科四年时间,学会自主学习,根据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学习内容十分重要。”武汉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黄本笑说。

  2001年,武汉大学打破“一考定专业”的窠臼,首次在国内高校进行学生入校后自主选择专业的尝试。由于这项措施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高度认可,从2005年开始,武汉大学将转专业的比例提高到10%。

  与此同时,武汉大学推出选修和辅修第二学位,并与同城的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推行跨校选课制度。实施按大类招生,规定全校所有本科课程均打通专业限制,文理工医之间均可相互选课,博导、教授必须到一线给本科生开课。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机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培养杰出的基础人才和应用人才的有效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创新性人才培养起来才可行、可靠和可得。”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说。

  据了解,今年3月,武汉大学还将500多门优质课程搬上网络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将从9月份开始在新生中实施按学分收费制。这些新举措,使该校学科综合优势进一步彰显,武汉大学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度最大的高校之一。

  大一开始就参与科研成普遍现象

  武汉大学化学学院的翁玥同学本科期间就热衷科研,她参与撰写的论文2009年3月26日在《Science》发表,除此之外,她发表的4篇论文还被SCI收录。她说:“学校的政策驱动,老师们的热心,加上实验室的开放,让我们在本科阶段就爱上科研。”

  据了解,仅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近3年本科生被SCI收录的论文就有130多篇,在读期间就公开发表论文或拥有发明专利的本科生比例达到80%。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