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 人类文明进步的窗口
世博会在组织形式上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通过风格各异的国家展馆和无数的研讨会,为文明与文化在全球的流动提供了理想场所,这里所流动、交换的,不仅仅是商品、技术与金钱,更是思想、文化与观念,是整体性的人类文明交流,其规模性与直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世界博览会是一种展示活动,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在于教育大众。它可以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现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步,或展望未来的前景。
——《国际展览公约》
■本报记者 程墨 罗曼
通讯员 党波涛
从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在气势恢宏的“水晶宫”揭幕开始,159年来,无数建筑奇观因世博会而闻名天下,无数发明创造、艺术珍品通过世博会,迅速走向世界。
这是一个发明的时代。电梯、电灯、电话、汽车、飞机乃至牛角冰激凌、口香糖、蓝带啤酒……工业革命以来众多重要发明的传播,使人类的物质文明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这是一个进步的时代。世博会的内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会的每一次举办,都引领了时代的发展,并使人们更加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命运,更好地反躬自省。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窗口。近日,记者就世博会与人类文明进步这个话题,采访了华中师范大学校长、世博会史研究专家马敏教授。
世博会与世界科技创新
持续的科技创新与进步,成为世博会最大的亮点和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记者:您曾经说过,世博会是人类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新产品的伟大聚会。请您具体谈谈。
马敏:世博会促进了各国技术创新,带动了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届世博会,即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所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78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上,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当众演示了他发明的留声机、白炽电灯,引起普遍的激动和惊奇。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所留下的300米高的艾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柯达胶卷成为最亮丽的风景,柯达产品成为照相用品的代名词。1900年法国巴黎世博会,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电影在全世界面前展示,迎来了1908年至1914年法国电影企业的第一个鼎盛期,法国公司的出品占据了全世界60%至70%的市场。
世博会以诸多“世界第一”而闻名,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取得的每一项重大科技发明,诸如蒸汽机、发电机、电报、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电视机、复印机、传真机、计算机技术等,都曾在世博会上亮相,然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历届博览会都力求最集中地反映人类社会所取得的最新成就与进步,都竭尽所能地鼓励创新与发展。仅在19世纪末,根据博览会递交的评奖报告,就有几百种新开发产品,记录了人类提高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不断走向繁荣的历程,堪称人类进步历史的里程碑。持续的科技创新与进步,成为世博会最大的亮点和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记者:按照您的说法,世博会对人类技术发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马敏:正是这样,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不仅如此,世博会还对人类未来生活进行美好的展望,并且这些在后来都成为了现实,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与探索创新精神。比如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对未来的展望:人类将来的工作时间会越来越短,每周只需工作24个小时。未来的厨房中,主妇只需按动各种按钮,就可准备家人的晚餐。未来的墙壁是用空气制作的。未来的飞行器,能让人类在几分钟内环绕地球。
世博会与人类文明对话
世博会大规模人际交流产生的文化传播效应是无法估量的,往往成为人类新思想、新观念的集中发酵地
记者:1901年,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说:“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马敏:这句话告诉我们,世博会促进了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加强了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我这里有几个数字: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参观人数630多万人次;1878年巴黎博览会,参观人数1600万人次;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参观人数6400万人次。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说:“博览会上度过的这3个星期,使我的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而平凡事物的热爱”。1939年,爱因斯坦给5000年后的人类写了一封信,作为即将开幕的纽约世博会的礼物。在这封信中,他反思了科学和人类命运,表达了对经济危机和战争的担心。这封信后来放入一个“时间胶囊”的容器中,埋在了世博会园区的地下。
记者:世博会上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科技的创新,也同样体现在组织创新与思想观念创新。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马敏:作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展会,世博会在组织形式上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通过风格各异的国家展馆和无数的研讨会,为文明与文化在全球的流动提供了理想场所,这里所流动、交换的,不仅仅是商品、技术与金钱,更是思想、文化与观念,是整体性的人类文明交流,其规模性与直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有些世博会参观者动辄几十万、几百万或数千万,其间的大规模人际交流达到惊人的程度,其产生的文化传播效应也是无法估量的,往往成为人类新思想、新观念的集中发酵地。
世博会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对世博会的参与,给世博会带来了异质文明的要素,使之更加具备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记者: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空前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浪潮,请问世博会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
马敏:尽管经济全球化进程最早可追溯到15至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但其加速推进的时期,却正好是世博会所诞生的19世纪中叶。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交往空前增加,东西方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应运而生的世博会,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产物,而且有力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早期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世博会是一个缩微的世界,是“地球村”最早的呈现方式。世博会的早期名称为“万国博览会”,旨在强调参与国别之多,已俨然自成一个“小世界”。
记者:世博会既有统一主题和风格,又有各国个性十足的区域文化呈现方式,这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系吗?
马敏:有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本质上是一个内在的充满矛盾的过程:整合与碎裂、集中化与分散化、国际化和本土化同时并存,矛盾统一,呈现出十分复杂、多元的格局。换言之,地方性与本土性并未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完全淹没和异化,而是将经济全球化的共性与地方化的特性加以融合贯通。
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文化互动的视角看,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对世博会的参与,给世博会带来了异质文明的要素,使之更加具备了多元文化的格局。如何从世博会历史进程中去观察东方文化,尤其是十分活跃的东亚文化因素的影响,乃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
世博会与“人类共识”
格外关注人类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共同问题,并谋求解决之道。这一显著特点,使世博会成为“人类共识”的集中诞生地
记者:“人类共识”是人类社会某些共同追求、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念的体现。您认为世博会产生了哪些“人类共识”呢?
马敏:进入20世纪以来,世博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格外关注人类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共同问题,并谋求解决之道。这一显著特点,使世博会成为“人类共识”的集中诞生地。
一是国际合作的共识。世博会强化了世界各国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共识。正是通过对各种“万国赛会”和“国际公会”的参与,近代中国人才初步具有了国际交往和合作意识,逐渐亮相于国际舞台,融入国际社会。
二是世界和平的共识。追求和平的生活始终是人类美好的愿望,也是许多博览会所热衷表现的主题。早在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维多利亚女王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表达了“对各国之间和平的渴望”。接踵而至的1855年巴黎世博会,既是为了展示法国的实力和在工业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为了纪念滑铁卢战役后欧洲40年持续和平的成果。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则直接将主题定为“通过竞争获取和平”,以表达和平来之不易,各国必须为此付出持续的努力。1964年美国纽约世界博览会确定的主题为“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当然,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试图靠世博会本身来阻止战争、寻求和平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实现持久的世界和平并非易事。
三是进步与发展的共识。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太多的曲折,至今仍存在巨大的贫穷和差距,但人们却越来越认识到,唯有持续的进步与发展,才是消除贫穷、走向富裕的唯一出路。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首次提出主题:“进步的一个世纪”;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以“建设明天的世界”为主题;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更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首次触及和谐发展的理念,反映了人类进步观念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
四是重视环保的共识。20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曾经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增长是无限的,财富的增值也是无限的,对自然采取一味征服与索取的态度。到20世纪中叶,人们开始怀疑科学技术是否真能解决人类永不满足的需求,自然界能否承受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增长真的没有极限吗?博览会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与生态,积极寻求解决之道。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是一个转折点,该世博会首次以“人类与世界”为主题,首次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提上了日程。1975年美国斯波坎环境世博会,旗帜鲜明地以“无污染的进步”为主题,与罗马俱乐部报告中提出的“有机的成长”、“持续的成长”等概念不谋而合。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正是为了追求城市发展中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达到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世博会与走向世界的中国
正在崛起的中国应该从上海世博会的宏大场面和繁华热闹中,冷静地直面和回应那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
记者:您是专门研究世博会历史的,请您谈谈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情况。
马敏:我在很多高校作过《百年梦圆——中国与世界博览会》的演讲。为什么叫百年梦圆呢?中国最早由郑观应于1893年提出在上海开世博会的主张,“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之后,梁启超、吴趼人、陆士谔等人在其著述中都曾提及要在上海召开世博会或国内博览会。1910年首次全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召开时,有人提出中国应在不久之将来召开“全球大博览会”。举办世博会遂成为近代中国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上海世博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举办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注册类)世界博览会,即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世博会。因此,对中国而言,举办上海世博会,可谓百年梦圆,实现了几代人的共同梦想,意义非同小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