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育改革发展新课题
(上接第一版)据统计,当前中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50%以上和30%。教育结构失衡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针对劳动者的创业教育和培训不足,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到1%,其中创业成功不到10%,大大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教育财政投入不足,造成了我国劳动者素质总体上依然偏低。虽然早在1993年制定的教育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时至今日该目标仍未实现。教育投入少限制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劳动者依然没有摆脱总体素质低下的状况。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存在,是我国始终走不出世界产业链低端命运的根源,也是阻碍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和“创造大国”转变的重要原因。劳动力素质低下还是当前我国无法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支出不足,使教育负担向居民个人转移,抑制了消费型社会的形成。全国妇联最新的一项调查指出,目前仅大学学费就至少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4%,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10%。如此沉重的教育负担,将使居民放弃一部分消费,致使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不高,扩大消费、改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目标迟迟不能实现。
在政绩考核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对教育投资缺乏热情。甚至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对教育的关注也显得相对薄弱。与此同时,我国教育经费不足,特别是基础教育师资水平低下、校舍不足、设施落后的问题十分突出。事实上,教育领域的投资缺口远比其他领域严重。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危房面积仍有3358万平方米,占普通中小学校舍面积总数的2.48%,其中9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农村。而有关测算表明,仅为了实现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化,资金缺口就达到上万亿元。
发挥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并没有实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步,因此,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使教育的不断深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努力实现教育发展—素质提高—科技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集约型增长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素质提高—工资提高—消费扩大—消费拉动型增长方式。
继续扩大教育规模,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是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为此,我国的教育发展依然要走规模扩张的道路,注重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使更多的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接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扩大教育规模,客观上要求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到2012年达到4%。为此,需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强化政府的“问责制”,以保证实现教育经费的投入目标。
提高教育质量,并将其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首要指标。教育质量不仅表现在学校教学效果方面,更体现在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方面。因此,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当前,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脱节是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必须走素质教育的道路,坚决摒弃单纯以升学为目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应试教育做法,从招生体制、考试方法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改革。
加快调整教育结构,将职业技术教育置于特殊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技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不仅大多数的公办高校对职业技术教育兴趣不大,甚至民办高校也纷纷向公办高校看齐。在公办高校依然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许多民办高校不是力图走自己独特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路”,反而一味地在办学过程中简单模仿公办高校,片面追求“唯学历论”,致使两者呈现出明显的趋同化、雷同性现象。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除了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实行更多的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打破公办教育资源垄断的格局,为更多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化解大学生就业难和缓解“技工荒”的双重成效,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养更多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加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我国的教育结构出现失衡,还是经济不均衡发展的根源之一。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等矛盾,都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直接联系。消除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应明确政府在促进教育公平问题上为主要“责任人”,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从而为推进教育公平奠定制度和政策保障基础。
(作者赖德胜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李长安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