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监管“变味”的暑期夏令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暑假,各种夏令营吸引着家长们的眼球。然而,记者近日却听不少家长抱怨,说以提高孩子“独立和交际等能力”为主的夏令营正偏离轨道,孩子从中受到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夏令营主题混乱、收费不明、监管受限等也让家长们忧心忡忡。

  记者在调查中获悉,在商业化浪潮下,层出不穷的夏令营,其安全、价格、效果等正困扰着不少家长。那么,什么样的夏令营才是安全的呢?谁来监管夏令营?

  夏令营变成旅游营和补习班

  前不久,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某部门组织了主题为“红色之旅、快乐之旅”的夏令营活动。这趟红色之旅行程共4天,一共要看十几处景点。一名家长反映:“让孩子去参加夏令营,是希望孩子在体验中获得身心的成长,寓教于乐。然而,4天去十几个景点,感觉和旅行团没有什么区别。”

  据记者了解,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商业机构组织的夏令营,都存在只玩不学、只学不玩、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给原本怀着满腔热情和好奇的孩子们泼了冷水。

  如果说夏令营成旅游营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夏令营变成补习班,则让孩子们深感痛苦。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学校补课,但有学校却变着法子把夏令营变成了补习班。

  有网友和学生向记者披露了某中学补课的内幕:“我们被‘集体夏令营’了。一开始我们还以为真要出去玩,后来才知道,要按正常上课时间上课,而且收费是1周100元,4周就是400元。”

  “要补课就直说嘛,还打着夏令营的旗号,这不是明明白白教我们作假吗?”一名学生无奈地说。

  就是把孩子圈起来消磨时间

  游学类、军事类、素质拓展类、学习培训类……在报纸和网络上,各种夏令营的宣传可谓铺天盖地。

  如今,这些夏令营的性质大多由当初的公益主导,变成向商业化明显倾斜。由此,原本应该寓教于乐的夏令营,却变成了“购物夏令营”、“旅游夏令营”。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夏令营说白了就是把孩子圈起来消磨时间。他们学到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场地、有人手、有游乐项目,办个夏令营很容易。

  “全程封闭管理,让您的孩子‘脱口而出’说英语。”看着这样的夏令营宣传,李女士很生气。她向记者介绍说,她儿子英语不好,看到这样的宣传并仔细咨询后,她花了近2000元帮儿子报了名,参加珠海某“魔鬼”英语拓展营活动。但是,5天回来后,儿子的英语根本没有什么进步。

  还有家长表示,他们在亲身经历后恍然大悟,不同性质的商业机构,其实就是以夏令营之名,行赚钱之实,对孩子的素质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

  政府应承担夏令营监管重任

  作为一种体验,学生参加夏令营,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学校和家庭的生活。尤其在夏令营一起训练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书本和课堂上所没有的乐趣和知识,提高自理自立的能力。然而,随着市场化运作,夏令营渐渐“变味”了。

  “目前,一些机构办夏令营,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和管理细则,造成了市场的混乱。”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旅行社组织夏令营一般不需要什么审批手续,只要旅行社按正规程序组织,属于旅游活动范围的,旅游部门就可以进行管理规范。但一些培训机构办的夏令营,则不在旅游部门的管理范围内。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夏令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应该严于旅游行业,政府部门应该承担夏令营资质授予与培训的重任。政府除对收费价格进行审核外,还应对举办者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包括带队负责人及辅导员是否受过专业训练;是否有医护人员随队;对夏令营的活动进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活动内容是否多元、丰富,能否激发孩子们的潜力等。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