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大变蓝藻为宝现太湖美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唐景莉 万玉凤)蓝藻曾一度让太湖美景不再。如今的太湖,经过各级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强有力治污,已重见美色。其中,南京农业大学领衔的有机肥研发团队及其有机肥产业联盟功不可没。

  如何为太湖“减肥”,蓝藻是否能变废为宝?南京农业大学有机肥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和试验,探索出一条利用畜禽粪便、藻泥和作物秸秆生产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和微生物有机肥等有机(类)肥料的思路,可从源头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为我国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找到了一条出路。

  “太湖流域每年未加利用而浪费的有机肥原料约有4000万吨。如果将这些全部制成有机(类)肥料,就相当于100万吨左右的化肥,为江苏省每年化肥施用量的40%至50%。”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荣介绍说,把这些有机废弃物从源头控制住,充分利用起来,不仅能生产出改善土壤活性以及提高作物品质的有机(类)肥料产品,还可以大大减轻对水体的污染。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利用太湖周边固体有机废物资源化技术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目前已指导建立6家大型有机肥企业,每年从太湖边消纳利用100万吨畜禽粪便等固体有机废弃物,直接减排氮磷钾营养1万多吨进入太湖水体。同时,正在太湖边投资5000万元建立日处理和利用藻泥1000吨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形成年产15万吨抗土传病害微生物有机肥生产线。

  要实现科研链的良性循环,就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沈其荣表示:“产学研合作,这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需要高校理清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思路,直接瞄准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

  产学研合作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沈其荣看来,找到产学研链条上企业、学校、师生利益共赢的结合点,至关重要。“成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既可以大大降低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也能促进院校科研成果产业化。产学研战略联盟不是简单的大学成果的汇聚地,也应成为企业创新的供应商,长期、有效地推动资源互补、校企互补和院校互补。”沈其荣说。

  目前,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共建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拥有1万余平方米的实验平台。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科的12名教授、63名研究生常年工作在该合作平台,直接面向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技术推广。

  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正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生肖同建,因为致力于番茄线虫的防治研究被称为“线虫博士”。肖同建告诉记者:“参与产学研合作之后,了解到了老百姓的迫切需求,研究内容与市场贴得更紧了,研究也更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