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山 读懂人生无字书
日前,山西省陵川县锡崖沟迎来了百余名小客人——这是锡崖沟被陵川县教育局命名为“陵川县养成教育实训基地”以来,迎来的又一批城里的孩子。这些来自陵川县东关小学的学生与锡崖沟寄宿制小学的孩子共同开展了以“做一回太行山里娃,读一读人生无字书”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以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在市教育局支持下,陵川县教育局结合地域特点,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有关单位组织全县学生持续开展了以“做一回太行山里娃,读一读人生无字书”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当地通过精心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自觉参与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以升华。
置身“挂壁公路” 学习先辈精神
所谓“挂壁公路”,是几代锡崖沟人通过数十年艰苦努力,才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一条通往山外的路,创造了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人民日报》报道曾说:锡崖沟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排除万难,建设祖国的缩影。
锡崖沟人在几十年的筑路过程中,形成了以“百折不挠、水滴石穿的坚韧精神;不畏艰难、愚公移山的无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牺牲自我、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锡崖沟精神,这些是对中小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晋城市教育局支持下,陵川县教育局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县城的学生到锡崖沟听筑路人讲解筑路经历,实地感受“挂壁公路”的奇险、宏伟,教育学生在困境中要发扬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失败时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学习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次,笔者在锡崖沟现场看到,数十名县城学校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山脚下,聆听讲解员讲述“挂壁公路”的开凿过程,许多学生认真地做着笔记。从孩子们那稚嫩的脸上和认真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筑路先辈无限崇敬……
欣赏自然美景 激发爱国精神
日出、云海、雾凇、冰挂、佛光……这些被人们誉为美景且平常不能见到的自然现象,在陵川县王莽岭可谓随处可见。陵川县教育局与山西兰花王莽岭旅游开发公司等单位共同协商,把“感受自然魅力,学习自然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做一回太行山里娃,读一读人生无字书”活动中,使活动更加富有乐趣、富有内涵。
通过现场观看和听讲解员介绍王莽岭的植物资源,学生大都可以认识10种以上中药材。而通过实地了解太行山在全国的位置、海拔、地质形成等地质科学知识,现场观看和听导游讲解古代轶事,孩子们无不为家乡的自然美景所感染,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到骄傲。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改变山川面貌,该县数十年如一日,绿化山川,改善环境,使得当地松树成林,绿染山川。多年来,当地群众绿化一方、造福后代的精神广为传颂。活动中,通过现场观看林海和讲解员讲述造林史,学生知道了过去的光山秃岭如何变成了眼前的绿色海洋,从中感悟到了先辈创业的艰辛和精神的伟岸……
“取火做饭” 学会感恩父母
“做一回太行山里娃,读一读人生无字书”活动的一个内容,是让县城的学生走出校园,到锡崖沟学校,与当地学生混合编组进行动手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要相互配合,一起抬水、上山取柴、动手做饭。组织者希望通过活动,强化孩子们的团队意识,让他们明白感恩父母的道理。
就在不久前,数十名陵川县南关小学的师生乘车来到锡崖沟寄宿学校,与这里的学生们共同开展了实践活动。野炊是这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科目。在每个混编的6人小组中,都有5个城里娃、1个山里娃。活动开始后,同学们按照分工,分别上山拾柴、到附近打水,洗涮碗筷,点火焖大米饭……
炊烟熏黑了孩子们的小脸,汗水湿润了孩子们的额头,虽然有些小组焖的大米饭有些夹生,但当孩子们品尝时,却显得那样开心、那样自豪。因为,亲手实践使他们收获了许多课堂上没有的东西……
活动结束了,无论学生还是教师的脸上都看不到一丝丝的疲惫,有的只是对“沟里人”创业精神的无限赞叹。东关小学四年级一班赵鑫茹同学由衷地说:“以前我在家里吃饭时老是挑食,通过这次野炊活动,我知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意,走进大山,让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新感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