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孩子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随迁子女任博申报了一项纪录:1分钟内,篮球可在自己指尖转动1000次以上。创造纪录“上榜”之后,任博成为校园明星,他的心态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他说:“我学习成绩一般,以前在班上默默无闻,不敢和同学交流。现在大家对我刮目相看了。”

  从校园“小融合”到社会“大融合”

  多元化的探索为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每个随迁子女创造了认识自我的空间。如今在武汉,随迁子女已成为优秀青少年的重要群体之一。在德才中学,2010年该校足球队获市“晚报杯”青少年足球比赛初中组冠军,学生陈苗入选国家少年足球队;校射击队在市青少年射击赛中获4枚金牌;校学生合唱队在汉阳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合唱比赛中获金奖。在柴林小学,5年来共有218名随迁子女获得了各种荣誉和竞赛奖项,涉及科技、艺术、信息、作文、英语、数学、劳动各学科。

  “融合教育”的实施不仅让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城市、融入校园,同时也在无形中带动了城乡文化的“大融合”。“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碰撞越来越激烈,而学校教育是两种文化融合最好的交点,也是带动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途径之一”,汉阳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肖大钢说。

  2005年,柴林小学与柴东社区联手,成立了武汉市第一个农民工工会组织,学校与社区联合工作,使学校60%以上的农民工家庭搬出了低矮、潮湿、昏暗的棚户房,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通过学校走进农民工家庭的“串门”工作和请农民工家长到学校座谈孩子教育成长大事的“扎根工程”,使学校农民工子女在校巩固率达到100%,使“流动的花朵”变成“校园的花朵”。

  德才中学在实施“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网络,既为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带动了家长的成长和转变,从而实现了从学校“小融合”到社会“大融合”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