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育文化碎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复旦大学“科技宅男”寝室成员在寝室门口面对记者镜头摆pose(姿势)合影。另一位室友因为在上课,遗憾缺席。

    ■杨桂青

  

  文化与教育,互看有灵思。本文所提到的发生在2010年的几桩“小事”,启发我们去思考一些与文化、与教育都相关的事。

  李连杰与大学公益精神

  事件:2010年6月21日,由李连杰壹基金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成立的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成立。

  

  李连杰在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成立仪式上说:“感谢教育部和北师大所有的教授、老师,和我尊敬的哥哥、姐姐,是你们创造了一个梦想。”李连杰创立公益研究院的想法萌生于2005年。2006年12月14日,在一场电影首映礼上,李连杰初次讲出了他的梦想。一位印度哲学家告诉李连杰,如果他关于公益的理念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可以影响到10%的人类,那就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也是他所在的民族对世界的一个贡献。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二十年,也许五十年,也许一百年,终有一天,华夏儿女会有10%去承担世界的责任。”

  李连杰认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更专业的平台,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的成立、师生的加盟、媒体的关注、企业家的参与,“使得中国的公益实践更加专业、透明、可持续的发展”,“有专家人才到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来学习,我们要承担一些人类的责任、国际的责任”。

  最近,常有名艺人与高校“联姻”的消息,因春晚走红的魔术师刘谦近日被聘为苏州大学“荣誉董事”。前几年,周星驰担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张铁林接受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聘书,曾志伟受聘为海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如果只是借这些“腕儿”来提高知名度,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合作,一定会让人感叹,社会的浮躁病,特别是娱乐圈里的浮躁病,怎么如此“深刻”地传染到以“出产”智慧为特征的高校里来了?一说起娱乐圈,人们往往想到喧嚣、浮躁,李连杰的壹基金却让人觉得,这个圈子其实也有不少暖色。李连杰一直是作为演艺圈的功夫明星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各种募捐活动和壹基金的成立,人们又认识到了作为公益使者的李连杰。

  壹基金落户北师大,并成立专门的研究院,以学位教育为基础,招收基金会管理专业与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公益组织、公益募捐及企业公益战略的研究,为国内公益界人士提供培训,为国内企业及公益组织提供咨询服务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学要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中国社会普遍缺乏公益精神、志愿精神,公益文化还没有成熟,一所大学以教育的名义,把一个举步维艰的基金会接纳进来,专门去研究它、发展它,进而以公益事业为研究对象,为公益事业提供智力支撑,这无论对于社会来说,还是对于大学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尝试。而在这件新鲜事物背后的,是对大学精神的深思。 

  你以诗性的名义爱幸福吗

  事件:武汉某高校针对大学生幸福指数,在11个院区及研究生院共发放1000份问卷,结果是,平均幸福指数3.28(五分制)。

  在这项调查中,就业、学习压力以及男女情感困惑成为大学生心中最大的“三道坎”。就业压力让大学生最困扰,高居调查中列出的12项大学生生活问题榜首,占到总数的14%;学习压力其次,占11%;情感问题占7%。

  这只是一所学校的调查,当然不能看作所有大学生的问题。重提这项调查,是因为,它提醒我们去关注,大学生怎样看待幸福。

  举另外一个例子。复旦大学的一间寝室,被称为“史上最牛寝室”。4个大三学生被同学们比作当红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4位“科技宅男”,鬼点子和神奇发明层出不穷。有媒体这样描述他们的宿舍:“走进寝室大门的瞬间,一个温柔的女性嗓音便会问候来访者:‘您好,欢迎光临。’寝室中坐着的一名同学随手拿着遥控器一指,日光灯和电扇便自动打开。仔细看的话,这间寝室更是令人惊讶:随处可见的开关、插座连接着示波器、发生器等专业器材;一块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电路板竟是一台电脑的主机;寝室里的摄像头接上了网络,在任何地方都能远程观看寝室内的画面;一部不起眼的小车,却能通过无线网络在任何地方遥控,还能实时传回视频……”

  4个人,在寝室中过着“乐趣生活”。他们来自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卢元达、王新宇由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保送入学的,徐健、张侃由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保送入学。他们把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拍成DV,制作成总共10集的《5023大讲堂》,放在网上供人观看。其中,既有趣味十足的《爆炸摩天楼》、《走入电脑机箱》,也有十分实用的《OFFICE实用技巧》等。目前,他们正打算将一些“创意”变成“创业”。

  你也许会说,这些学生是“天才”,不能代表大多数人。其实,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天分,而是诗性的生活姿态。因为乐趣,他们的科技变成了诗行,寝室变成了舞台,学校生活成了幸福的代名词。而如果有趣、有追求、有爱,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丰富多彩。

  诗人车前子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诗人。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把老师、学生身上的诗人激发起来,这样的教育,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基础。如果教育暂时达不到这种境界,这种诗性,也可以从自身获得。心灵的孤寂,源自一种诗性生活的脱落。在陶冶心灵、塑造情趣、拯救失落上,美和美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美、艺术以及相应的教育,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蕴含的人生境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在这里,我们并非否认应用性课程、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实用性课程与活动的作用,只是想提醒人们,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过一种丰富的、超功利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对于人的发展同样重要。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和谐,是健康人生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果大学生活中,整日为就业烦恼,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这个功利目标,这样的生活不仅是不美的,而且过于急功近利,反而有可能使人失去实现目标的活力。因为陷入功利生活,被功利目的所左右的,不仅仅是人的肉体,更有人的精神世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做的斗争,使人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优秀的人才都被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自由的心情、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不正是美的赐予吗?而一旦拥有了自由的心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激情和创造力被激发起来,人将克服现代世界和自身的异己性,超越痛苦、失败、孤独,超越功利,自由地生存于大地之上,创造生命,享受生命。

  如果你爱幸福,就超越功利,仰望星空。

  在哲学土壤上种植教育之花

  事件:2010年5月28日至29日,“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海宁两地举行,迄今最完整的20卷本《王国维全集》在研讨会上亮相。

  

  博学者一般都知道,王国维是我国现代驰誉中外的学术大师,是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20世纪新兴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在文史哲、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贡献,“三境界说”在学术界几乎脍炙人口。

  博学者却不一定知道,王国维在教育研究领域亦有建树,并且,其成就至今仍有重大影响。会上,傅璇琮等学者指出,王国维的教育思想等,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根据苏州大学肖朗的研究,王国维在中国近代史上开风气之先,从西方哲学的视野中导入西方教育学和日本教育学,最早尝试译介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率先导入了西方美育思想。1904年,以张之洞为首制定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经学科、文学科中不设置哲学课程,将西方哲学拒之门外。对此王国维深感震惊,他在撰文严加驳斥的同时进一步致力于西方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的译介工作,又在综合这些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导入西方教育学理论。

  很多哲学家身上,都有一个教育情结。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是老师,老师这个职业似乎和哲学有什么天然的联系。孔子有弟子三千,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跑到广场上,拉住过路人去讲授他的哲学思想。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是历史上出现较早的学校。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不仅传授哲学思想,也重视教育问题。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教育学》一书中说:“对人提出的最大、最难的问题就是教育。”如果把“认识你自己”看作哲学为人类提出的伟大难题,那么“改变你自己”则是教育对人类提出的更大难题。

  像这些哲人一样,王国维自觉地承担着教育的使命。他和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民国初清华“四大导师”。他不仅教学生,还为国人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民国时期,曾有一段教育的辉煌时期,与王国维的这些开先河之作应该说是不无关系的。王国维在史学、文学、戏曲等领域的成就太高,以至于盖过了他在教育研究领域的锋芒,人们似乎遗忘了作为教育学家的王国维,这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与梁启超等人重视教育不同,王国维注重在哲学基础上对西方教育思想进行译介和反思。王国维说:“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强调西方近代教育学是在其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结合自己研究西方哲学与教育学的体会写道:“试读西洋之哲学史、教育学史,哲学者而非教育学者有之矣,未有教育学者而不通哲学者也。不通哲学而言教育,与不通物理、化学而言工学,不通生理学、解剖学而言医学,何以异?”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应该读点哲学,让教育增加哲学的光芒和理想的风采呢?

  提高文化素养是否事关民生

  事件:2010年10月11日至22日,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组织参与者,国家京剧院二团、三团兵分两路同时奔赴浙江、江苏、广西、江西4地19所高校演出。2010年10月14日,国家京剧院三团来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演出,全校师生热烈欢迎。

  

  国家京剧院三团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演出,只是这场大型活动中的一站,却因为副院长刘玄启的一番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刘玄启认为,这无论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来说,还是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他对于校园文化生活的认识,源自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看法。

  百色公路局是全国文明单位,局长是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友,他重视文化建设,在公路局系统开展了几次书法、诗词、绘画展,希望招进来的员工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而且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平日里有自己的爱好。

  如果你觉得这有点“奢侈”,那么,“奢侈”的并非仅此一家。

  河池市中达运输公司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单位,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把文化艺术纳入进去。

  更有甚者。中达丰田公司副总裁廖少兵是加籍华人,强调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模块中,廖少兵曾作为特约专家为学生讲课,提醒大学生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为了让你们将来更幸福”。在他眼里,没有文化的人,是不幸的。

  刘玄启近几年明显感到,从来学校招聘毕业生的反馈看,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文化素养的要求提高了,看重毕业生的礼貌、言谈举止。“职业技能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文化,就是不全面的,就是有缺陷的。对青年一代的文化教育,国家不放松。”刘玄启说。

  当文化素养和一个人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甚至成为确定他能否得到一份工作时,文化是不是也成为事关民生的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