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刊》2010年度十大文化人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叶嘉莹 邵坦中 谢丽芳 汤一介 谷建芬 柳袁照 鲁洁   (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杰出的艺术教育家,敢于直言的知识分子。) 范敬宜

  对于教育,在很多人那里更多的是焦灼、是抱怨,但教育不只是教育者的事情,如同一朵花蕾的开放,需要很多微妙的因素促成,只是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营造一个适合花蕾开放的氛围。文化的建设就是为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我们评选出了“《文化专刊》2010年度十大文化人物”,因为他们打动了我们,他们都为文化生态的改变付出了自己的心血,用行动注释着文化建设的意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我们回头看看过去的一年,让我们向那些打动我们的面容致意。——编者

 

  张炜

  葡萄园里的哈姆雷特

  (张炜,山东龙口人,原籍山东栖霞,当代著名作家。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入选理由】

  张炜历时20年所创作的450万字、10卷本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被誉为2010年最大的文学事件之一,一枚重磅炸弹打破文坛多年的疲软与沉寂。有人将其形容为“一部可以忝列世界文学行列的巨著”。它不仅是一个精神事件,更重要的是张炜数十年如一日所打造的精神高原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以文字写作的速度为时代提供一个精神坐标。

  

  《张炜 坚守时代的精神高原》

  11月13日第4版 张杰

  “今年张炜捧出10卷本的《你在高原》,文坛为之震撼,作为由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的一体化作品,它可能是中外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评价道。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在谈到《你在高原》出版经过时,依然显得十分激动和充满敬意:“像张炜这种创作精神和创作行为,对当代作家以及全世界作家都有榜样意义,因为今天作家的创作态度有一种功利心。当时编辑问我出不出这本书时,我第一感觉是了不得,作品文字之大了不得,张炜用20年时间创作这个作品了不得。我们要投入六七百万元,我们干不干?干!为同行张炜干,为怀疑中国没有大作品干,我们坚持相信张炜的作品绝对具有当代的一流水平。”

  “这部凝结了作者20余年心血和劳动的作品,不仅让张炜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也是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有重量的新收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

  汤一介

  孔子给世界带来什么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

  【入选理由】

  汤一介先生一直在思考,今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里有什么宝贵的东西,能不能在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中作一些贡献?近期,面对剑拔弩张的朝韩危机,人们想起了孔子和儒家文化。朝鲜半岛有将近2000年的儒学传统,其间,儒学曾一度成为其主导意识形态,它属于“汉字文化圈”或曰“儒学文化圈”。文化的发展,常常要回到源头,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孔子的思想,是跟我们整个民族性格、民族历史的发展以及当前中华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在面对一个怎样的孔子》

  1月10日第4版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 口述 本报记者杨桂青 采访整理

  现在大家都承认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今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里有什么宝贵的东西,能不能在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中作一些贡献?不仅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对人类发展,能提供一些什么资源?这些问题应该是带有普遍意义的。

  孔子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天下无道”的社会变成“天下有道”的社会。他所关心的问题是怎么做人,怎么处理人与人、仁和礼、仁和勇、仁和智、学和思等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而且要爱天下的老百姓。孔子思想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性与天道的问题。所谓“性”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所谓“天道”的问题,是整个宇宙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今天特别要研究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因为它是跟我们整个民族性格、民族历史的发展以及当前中华民族的复兴联系在一起的。

  现在,我们有可能也有条件把西方的学说中国化,把中国思想加入西方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我们的有些思想可以给它们一些刺激,让它们去重新思考原来的问题。

  叶嘉莹

  书生报国成何计

  (叶嘉莹,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入选理由】

  86岁的叶嘉莹先生一生热爱古典诗词,她说古典诗词让人心灵不死,这种精神的传承是永恒的。近年来,叶嘉莹曾多次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古典诗词。她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科目,内容以古典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唱诵和游戏为主,一边唱歌,一边游戏就学会了古典诗词。方法简单、小孩子容易学,合乎中国传统的吟诵方法。

  

  《叶嘉莹 培育古诗词生命长流之继起者》3月27日第4版 本报记者 纪秀君

  1941年夏天,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在那里,她遇到了诗词修养极高的顾随。叶嘉莹每次上顾先生的课都是心追手写,先生去外校讲课,她也跟着去听。这些听课笔记后来成为研究顾随的珍贵资料。

  她最喜欢顾先生的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她说:“所有现世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虚空的,只有精神上的传承才是永恒不死的,只有文化是永恒不死的。所以我现在从自己的‘小我’中超脱出来了。”

  1979年她第一次回国讲学,写下“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叶嘉莹凡有暑假年假,必定回国讲学。

  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也一直不间断地进行诗词理论研究。近年来,叶嘉莹曾多次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古典诗词。

  “吟诵就是诗歌活泼的声音。不会吟诵,诗歌的生命是僵硬的。”如何方能培养出对传统诗词的深厚修养?叶嘉莹认为最为简单易行的一项基本功夫,就是从一个人的童幼年时代,就培养出一种熟读吟诵的习惯。

  谷建芬

  我要对历史负责

  (谷建芬,当代著名女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思念》、《烛光里的妈妈》等。)

  【入选理由】

  年逾古稀的谷建芬,2004年作了一个决定,从此专心为孩子写歌。除了涉及孩子的事儿,她几乎谢绝了一切社会活动和采访。她创作古诗词歌曲,认为古诗词中包含着祖先的教诲,是一种文化传承,将使孩子受益终生。她把自己的晚年事业献给了孩子,献给了儿歌。

  

  《谷建芬 绿叶对花朵的情意》

  8月14日第4版 本报记者 纪秀君

  2004年,有一天,谷建芬碰到吴仪同志。吴仪非常喜欢音乐,她说,中央刚开过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你不要给歌星写歌了,给孩子写点吧。谷建芬说,实际上,我还真是挺喜欢给小孩写歌的,但是没人跟我要歌啊!

  谷建芬从2004年下定决心到现在,推掉了其他社会活动,不断地写儿童歌曲,不断地投入,不断地感动,越写越充满感情。她说:“我的年龄一天比一天大,觉悟得太晚,我很珍惜现在。我希望大家能创作抚慰孩子心灵的歌,那才是孩子需要的。”

  在谷建芬看来,儿歌,要写出童心、童趣来。内容要丰富,风格要多样,表达儿童情绪要多样,千万不要整齐划一式的,要把孩子的天性都袒露出来。写儿歌有些专业技巧,但掌管这些技巧的是感情。感情到位了,一定是孩子喜闻乐见的。

  邵坦中

  大地伦理的坚守者

  (邵坦中,浙江省绍兴人,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画院画师、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国美术学院成教院客座教授。)

  【入选理由】

  邵坦中先生是一个画家,画家这个词在这时代有时候意味着浮躁,那些浮在纸面上跳动的线条在不自觉中显示着某种对现实的欲望。在邵坦中先生的画里你看不到这一切,相反,你会离开你的世俗世界,回到大自然中,那里有你闪烁的梦境。他是一位大地伦理的坚守者,在他的画面前,没有人不被震惊,而当你看到他那有着莹莹光泽包浆的笔杆时,你就会明白,这种震惊来自什么……

  

  《邵坦中 淡妆浓抹见天然》

  10月9日第4版 西南大学 李海峰

  陆俨少在邵坦中长卷上题道:“青藤白阳之间”,这是极准的评价,但邵坦中依然深居简出,把名利抛在身后,只关心他笔墨里的世界。看画去吧,那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在他的画中,你能感到一种自由与微微的喜悦,灵动的小动物、摇摆的花草洋溢着来自自然的纯净……

  邵坦中先生的诸本画册,我曾一一细摹,发现先生的画册都干净如斯:个人简介寥寥数言,作品评论几乎空白,繁辞丽藻在这里皆不见踪影。“就看画罢!”直面邵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你首先会有一种亲近与清新之感。我们习惯了中国花鸟画的高深,而先生在其中融进一种自然平易的气息,一幅幅鲜活的作品让人油然而生亲近之意;这些作品犹如汨汨清泉润泽着观者的心灵,素朴无华,纯净透明,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一切靠艺术说话,这使邵先生的作品呈现出特有的生命力。先生居所简洁,心态平静,待人和蔼,言语不多而朴实亲切。他时刻关注着社会和艺术,但在他的作品中你只感受到安详平和,看不到任何名利的印迹。

  柳袁照

  以诗性矫正教育时代病

  (柳袁照,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

  【入选理由】

  诗性教育是对工具性、非人性教育的矫正。如果学校教育能够把师生身上的诗性激发起来,赋予人以诗的激情和创造力,超越痛苦、失败、孤独,超越功利,自由地生存于大地之上,创造生命,享受生命,那么,这种教育就是诗性的教育。柳袁照和他的诗性教育,还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柳袁照 诗性教育的先行者》

  2月28日第4版 本报记者 杨桂青

  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是一位诗人,十中的教育是一种诗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