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爱心承诺”接力十余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赵秀红)你是否还记得10年前许下的诺言并去实现它?很多人面临这样的问题会迟疑,但是就有人做到了。近日,绍兴文理学院学生事务中心教师严燕华接到一笔500元的汇款,钱是该校1999届毕业生、浙江诸暨次坞中学教师吕洪波寄来的。当年毕业时,吕洪波承诺要在毕业后3至5年内,将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捐给母校的特困生。但他工作后,家庭遇到经济困难,一时无法兑现,10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承诺。

  该校的“爱心承诺”活动始于1997年夏天。在一场“绿叶对根的情意”毕业晚会上,20多名毕业生联名向全校毕业班同学倡议: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承诺在毕业后的3到5年将自己工资的一部分资助给母校特困生。300多名毕业班学生当场作出了郑重承诺。

  在“爱心承诺”活动中,该校涌现出很多吕洪波式的重诚信、守承诺、社会责任感强的学生。中文系1998届毕业生刘杏军读书时是贫困生,毕业后分配在新昌县巧英中学,收入并不高,但他没有忘记离校前的承诺。几年来,他省吃俭用,分8次向母校汇款,兑现了他的500元承诺款。

  该校建立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爱心承诺”活动的长效机制,按照自觉自愿的原则,实行承诺金额自主化、承诺期限长期化、践诺方式多样化、资助对象公开化、资助额度明确化,学校对践诺款项实行透明管理,设立了专门的爱心基金账户。据统计,以“爱心承诺”款为基础的爱心奖学金已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53人。获得爱心奖学金的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刘远飞说:“师哥师姐们走出校门了还想着我们,这份心意很特别。”这份责任感通过爱心奖学金传递,刘远飞如今活跃在各种志愿、义工活动中。

  据悉,“爱心承诺”没有强制契约,兑现全凭毕业生的爱心、诚信和责任。它考验了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活动开展14年来,共有1万多名毕业生作出承诺,承诺款额500多万元,已经践诺100余万元。

  “当前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倡导自我、推崇个性,在这种背景下,要引导年轻大学生把自己的合理需求同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光凭个人单打独斗,不主动介入社会发展,个人的发展终将被社会疏离。”该校党委书记王建华说。

  除了通过“爱心承诺”等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诚信感恩、勇于担当外,该校还搭建平台,组织多个社会实践团体,把学生的视角引向社会中的困难群体,利用专业特长服务残障少年、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该校医学院实践小分队坚持10余年到边远地区义务诊疗;近3年来,该校共有近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连续3年献血总量居绍兴市第一;在去年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和上海世博会绍兴论坛期间,该校共有近千名志愿者承担翻译服务、安全保卫、沟通联系等服务工作,学校也由此获得服务世界合唱比赛、世博主题论坛大学生志愿工作突出贡献奖。

  一大批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在绍兴文理学院涌现,成为学生身边的榜样。被评为“绍兴十大杰出青年”的外国语学院2005届毕业生成茜,在承受巨大的丧父之痛时,依然踏上服务四川的征程,为当地5所偏远小学建立爱心书库;化工学院学生姚健平日默默无闻,直到他为一位急性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同学才知道身边出了这样的好榜样。

  “‘爱心’不是标签,而是一种内涵,在平时能有奉献的准备,在关键时刻才能够挺身而出。我们的大学生是有爱、有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在有需要的时候,一定会勇于担当。”一名教师说。

  该校校长叶飞帆认为,如何在大学4年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以往都认为第二课堂才是主要渠道,其实我认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战场不能忘掉第一课堂。特别是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专业素养。走出校门的学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人,能引领社会发展,影响社会,这才是学校最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