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并不孤独的职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社工课堂 社工在北京参加历奇培训 活力四射的学校社工 教师团队活动 团体辅导

  ■本报记者 王珺

  1月20日,“希望社工服务中心”在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心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发起成立,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作为上级主管单位的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

  尽管“社会工作”已于2004年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标准目录,成为三百六十行中的职业之一,尽管至2010年,我国内地已有240所高校开办社会工作本科教育,58所高校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授权,但正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史柏年所说,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工作仍是一个“社会知晓度低、社会认知度差、没有或者很少职业岗位的事物”。

  对于内地社工来说,最大的难处在于,很少有人知道社工是做什么的。因此,社工既有“和谐社会的工程师”之美誉,也面临着岗位少、待遇低等诸多困境。尤其是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校社会工作,更是被视作孤独的职业。

  “希望社工服务中心”将以派遣学校社工的形式,向广元市利州区内15所中小学提供直接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对社工在这个川北城市超前的发展态势,人们难免心存疑惑:是什么使这里成为适合社工生长的土壤?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2008年汶川地震说起。

专业力量敲开意识坚冰

  山东姑娘孙天骄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几个人穿着印有“希望工程社工”字样的红色社工服走在广元街上,连骑三轮车拉活的师傅都认识我们。

  社工是做什么的?这样的提问在3年前的广元几乎找不到答案。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和民间的赈灾行动更多地面向了重灾区。中国青基会注意到,广元除了青川和剑阁以外,其他地方尚未得到援助,于是选择广元作为援建对象。中国青基会常务副理事长顾晓今说,除了硬件的援建,我们还在想,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项目更加专业化,答案是应该关注人,关注成长。因为社工是做人的工作,倡导助人自助的价值观,所以我们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一拍即合。

  这就是“两会”在四川广元和德阳两地的9所“抗震希望学校”,以协助灾区学校师生及社区居民重建社会关系为宗旨开展的学校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项目。

  2008年9月6日,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局长白峰主持了项目启动仪式。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岛理工大学、济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师生以志愿者轮流服务的方式入驻广元嘉陵一中、宝轮中学、七一宝轮小学、南鹰小学、东城实验学校等5所中小学,标志着社工的种子播撒在西部这片土地上。

  但事实上,社会工作专业团队进入四川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初,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灾区民众包括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大都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也不知道社会工作能为他们做什么。有的人甚至以为社会工作专业团队也是来灾区“作秀”的。

  因为缺乏了解,有的学校把“差班”交给志愿者,有的把志愿者安排到教科室做课题。

  史柏年教授清楚地记得,项目启动之初正值2008年教师节前夕。当时许多学校都弥漫着沉闷、压抑和伤痛的气氛。进入项目点不久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志愿者们,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观,在各校策划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师生关系的教师节感恩活动。9月10日一大早,当老师们像往常一样走进学校大门时,意外发现两旁整齐站立的学生们亲切地向自己行礼问好,并为自己的手腕系上各色彩带。走进学校,老师们又看到抗震板房教室前整齐排列的展示板上学生写下的节日问候:“老师,每当我看到您在我的作业本上写的批语时,我都会联想到您前一天夜晚挑灯伏案的身影,老师,您辛苦了!”看到这些,老师笑了,眼中却淌下了泪水。平时淘气不听话的学生,今天在老师们的眼中显得格外可爱。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学生们与自己的心灵是相通的。

  学校教学环境艰苦,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家长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突出,师生心理浮躁,这是震后广元学校的普遍状态。宝轮中学地处乡镇,平时受关注较少,师生的压力感尤为明显。教高中语文兼班主任的张强老师带的班级生源较“差”,70多人的班额,在板房上课,面临一年后的高考,艰苦的环境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使有些学生甚至想放弃读书。社工入校后,平日喜欢琢磨心理学的张老师向参与志愿服务的济南大学杨洪斌副教授讨主意:这个班存在着班集体缺乏凝聚力、青春期男女生交往困惑多、学习压力大气氛压抑等问题,怎么办?杨教授带领济南大学社工团队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主题班会,通过个案辅导、班级团体辅导,历奇减压等专业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他们陪伴着学生找方法,而不是直接把方法给学生。”社工们显示出的专业化、职业化令张老师很是佩服。

  让学校师生感觉新鲜的还有社工的称谓,他们不以老师自居,而是让学生称他们“社工哥哥”、“社工姐姐”,重庆工商大学的周昌祥教授更是让学生们欣喜地接纳了他自创的“社工大叔”的称呼。

  善于体察他人、更为广阔多元的视角、采用多样活动链接资源以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等专业方法,社工志愿者以独特的专业力量敲开了意识坚冰的一角,使广元5所项目学校的师生逐渐认识了社工。

  随着学校对社工接纳度的提升,为了满足实际需要,社工项目的服务从最初的每所项目学校由一名高校教师做督导、两名社工专业大学生或研究生做志愿者每月一轮换转变为高校至少要指派一名资深教师担任督导,每个项目点配备两名从社会工作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担任专职社工,每个受援的项目点至少指派3名本校教师参与项目策划与实施的模式。人员构成形式的转变意味着社工服务开始常态化,社工参与学校的行政例会,社工的服务计划制定与学校的学期计划相融合,社工在学校的角色逐渐清晰和明确。

  史柏年教授认为,在“低认知”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专业示范,让更多民众从实际受益中体验社会工作的功效和魅力,提升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与认同,是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学校社工正是循此路径走进广元并扎根广元的。

  在助人自助中体悟存在

  “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充分挖掘学生、教师、家长的潜能,实现共同成长,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区的目的。”2010年8月,又一个新学期开始前,一个小伙子在嘉陵一中的班主任会上侃侃而谈,介绍自己理解的学校社会工作,“社工的职业化有一部分的结果就是要给老师们减负。因此,我们不是来给学校添乱,而是来协助学校理清工作思路,使老师们更充分地发挥专业优势。”

  讲话的年轻人叫谢缘,是2009年7月参与进社工项目的专职社工,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就是这个对学校社工职业有着独到见解并满怀激情的男生,高考录取时是被调剂到社工专业的,大一还在考虑转专业。但他说自己是个喜欢思考的人,读这个专业的过程中“慢慢了解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他说,有一件事让他决定“踏踏实实地做社工”。

  2008年7月,他随周昌祥老师赴绵阳安县地震灾区开展抗震救灾服务,有一个12岁女孩失去了大部分的家人,走了差不多7天才到安置点。“在当天服务队的活动结束后,我牵着她的小手走了很长的路,我感觉那一路是她在用生命影响我的生命。”在这个23岁青年的经验世界里,虚妄的物欲现实容易使人缺乏存在感。“人的存在感往往在经历灾难时最真实。只有有着存在感的人,才真正愿意去做社工,去助人。”

  问及什么时候最快乐,他告诉记者,一位家长发来短信:“××本学期学习成绩稳步提升,精神面貌很阳光。在此,我们全家感谢你在他困难时所给予的帮助,感谢你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心血。”他用“泪奔”描述自己看完短信后的反应。

  “当看到服务的孩子情况出现反复时,有时也会有挫败感和无助感。感觉有的孩子犯了错误用社工的方法没有用,反而觉得学校政教处给他一些处罚他还改正得快些。”与谢缘同在嘉陵一中服务的社工罗莎谈到自己的困惑时说,“不过事后再反思的时候又会有新的认识:或许在事件发生时,学生可能不会因为社工的介入有所变化,但是我相信在他的心里会感受到社工对他的关心和关注,在他有需要的时候还会向我们求助的。”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精髓,社工的喜怒哀乐总是和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联系在一起。

  “关怀、尊重、接纳、使能”,宝轮中学社工杜娜解释说,墙上贴着的这几个字是社工的使命。杜娜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社工专业,社工项目招聘时,她正在做老年社工志愿者。“听说这个项目后热情高涨,尽管当时我已考上了枣庄市委组织部的选调生。”

  青岛理工大学毕业生孙天骄说,小时候看到乞讨者,就想长大了要帮助他们。不知道这是不是她最初选择社工专业的动因,但毫无疑问,她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从“因为我是社工”开始的。2008年9月,她来广元当了两个月的社工志愿者。2009年作为专职社工入驻七一宝轮小学。她认为社工是让人开心的工作,你给他人动力,同时他人也会给你动力。

  喜欢唱歌、会弹钢琴的孙天骄给孩子们组建了一支“爱之翼”合唱团。不过,她招收团员的条件是“只要喜欢唱歌”就可以报名。她的想法是,让那些周末没有条件参加特长班的学生也享有一些资源。在她那里,唱歌已经不单纯是唱歌了,而是一种教育资源。“因为我是社工嘛,就考虑把唱歌当引子,让那些平时不被老师关注的孩子通过我们的游戏和分享能开心、自信起来。”

  期末复习阶段,南鹰小学的孩子们没有时间上“邱哥”给他们讲的生命教育绘本故事课了。“孩子们遇见我,老是追着我问什么时候给他们讲故事。”看上去邱振铭很享受和小学生们的交往,他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感觉精神焕发。”

  来自福建的邱振铭小时候是个调皮的孩子。他也是懵懵懂懂地进入了社工专业。在天津理工大学读书时,他跟做特殊儿童(脑瘫)康复项目的美国老师TOM做了一段时间的义工。从TOM身上邱振铭体会到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同时,对社工的价值观更加认同,对自己的专业也更理解了。

  作为项目官员,姚洁对学校社工职业的认知在与社工一起摸爬滚打的实践中不断加深着。这个中华女子学院社工专业毕业的湖南女孩说话快人快语:“一个学校那么多人,你想覆盖所有的人,是不可能的。社工服务也许一个学期、一年才会看到服务对象的一些改善,或服务对象这个学期改了,下个学期又犯了,所以做事情不能急于看到效果,更不能稍不如意就悲观失望。刚进大学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社工是个修身养性的职业。”社工不是万能的,所以在助人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困惑的时候。所以社工需要督导老师专业上的督导,也需要情感上的督导。姚洁特别强调同伴督导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每周有社工例会,有时候讨论一个个案,会因观点不同而发生争执,其实吵也是一个解压的过程。”

  社工刘影向记者展示学生送她的手机链,那是用小珠子编织的一颗“心”,并不特别精美,她却说,她会一直留着学生送她的这些珍贵礼物。

  没有社工的学校是不完整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周昌祥说:“有社工的学校和没有社工的学校是有差别的。”嘉陵一中的何显春校长则说得更直接:“没有社工的学校是不完整的。”社工之于学校,究竟是何种角色,起何种作用?广元的社工们用两年多的实践作出了回答。

上一篇:茶香墨韵沁卯兔     下一篇:选才,给高校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