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区担起均衡大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5年来,沈河区有957名教师参与了交流,覆盖区内全部中小学。区里在评优评先和职称晋级等方面对交流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不仅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带动了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侯德安说,经过几年的扎实推进,学区内学校间教师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逐渐缩小。现在,择校的少了,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提高了。

  协作体的力量有多大

  沈河区的学区不是学校间的合并重组,而是彼此协作的共同体。

  小学西部学区的4所(二经二、二经三、一经二、北一经)“经”字辈学校,就是在协作中成长起来的。二经二小学校长张岩是这个学区的“区长”。她认为,仅仅派好教师还不够,要把松散的学区建设成为一个资源共享的协作体。由她牵头成立的教研、科研和德育协作体,吸纳了学区内所有教师。

  在这个协作体当中,最活跃的是语文教师参与的教研协作体。学区内4所学校的语文教师聚在一起,商量“如何让古板的古诗教学生动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的教学思路。之后,教师们分头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师动起来了,孩子们也动起来了。孩子们问家长、查资料,比教师还忙,以往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课堂顿时活泼起来。协作体因势利导,掀起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热。科研协作体、德育协作体等也都搞了起来,且非常红火。

  学区协作体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曾经是薄弱学校的二经三小学,在学区协作体开展的“名师进校园”活动中,迎来了区内100多人次的骨干教师。几年下来,学校成长起一批名师,市区骨干教师由原来的5人增加到18人,学校也被评为沈阳市“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示范校”。

  跨越学区的网络教研

  一个学区内名校和名师的数量毕竟有限,如何让所有学校共享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沈河区借助网络的优势,实现了跨学区的协作。

  沈河教育网上有多个为学区服务的共享平台,沈阳市八十二中的语文教师宋阳把自己写的教案放到网上,请网友点评。

  还有在网上带徒弟的。沈阳市七中教师万平在沈河教育网上开设了“名师工作室”,学区内几所学校的6名教师成了她的“徒弟”。白天,她抽空到徒弟们的课堂现场指导,晚上则在网上“工作室”办公,批改“徒弟”们的作业,解疑释题。

  不仅仅是教师,学生在网上也开辟了自己的“自留地”。小太阳网上行动、网络作文、学生摄影展示、动漫比赛等别开生面的网络活动,成为学生离不开的第二课堂。

  网络也给校长们带来了方便。教育局为了让校长们安心、专心工作,减少了会议,简化了会议的形式,都尽可能在网上开会。过去校长们到教育局开一次会,来回奔波,往往需要半天时间,现在网上开会,10多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进步幅度”成评价学校质量标尺

  沈河区的学区改革就这样悄悄推进着,学校也在悄然变化着。但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变化,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评价“教育产出均衡”?侯德安说:“如果评价导向出现偏差,很可能会把学区改革引到追求升学率的老路上去,那显然与均衡的目标相悖。我们主要看学生在你这所学校接受了6年或3年教育后,他成长和提高的幅度有多大。”

  基于这样的认识,区教育局组织力量设计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系统”,其核心是入口和出口的增值评价。新生入学测试基本学业水平,之后,区教研室对每一名学生每年的学业成绩进行跟踪,将相关数据输入系统,判断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进步。2010年,他们将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范围扩展到养成习惯、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力求使评价更全面、更科学。

  这种以“进步幅度”为主要标准的考核办法,为薄弱学校的师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受益最大的是学生。过去,沈阳市九十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在全区下游,教师工作缺乏激情和动力,处于“温水”状态。自从“进步幅度”成为评价标尺后,教师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赵凯说,和名校比,学校的生源质量一入校就差一大截,你怎么努力也是在后边。以前的考核标准,看重的是升学率,教师再努力,也比不出你有多么优秀。新的评价标准看重的是学生进步的幅度,幅度越大,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越高。学生基础差,这恰恰说明他们提升的空间大,也是教师证明自己价值的最好时机。

  薄弱学校的师生不甘人后,优质学校的师生怕被别人赶超。出入口增值评价的实施,为学区改革“点燃了一盆冬日的炭火”,将改革引向了均衡的正道。2010年是增值评价体系实施的第四年,全区初中生均综合质量迅速攀升,升入市内名校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沈阳市九十中在2010年的评价中一举超越了众多名校。校长赵维江激动地说:“这样的评价让我们这棵老树发了新枝,换了新颜。”

  沈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张振忠说,沈河的8个学区都被评为市里的优秀学区,他们的评价办法值得其他区县借鉴。中央教科所一位学者认为,沈河区推行的学区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教育产出均衡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