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入学机会与户籍制度的利益焦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贵州省贵阳市教育局局长李秉中

  国家应尽快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统筹考虑流动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按人头拨付教育事业费,钱随人走,并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方式。

  中国近30年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是针对长期的积弊,回应时代提出的严峻挑战,借鉴国外有关的教育发展启示,顺应社会成员要求改变现状的“普遍民意”而进行的。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些方案虽然具有“应该性”,但是没有“能够性”,这种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进步。如:优势城镇长期享有优质公共教育资源,进入新时代城镇化转型期后,要求取消公民间政策歧视,但涉及户籍居民原有的利益格局不能侵害的原则下,面对新增人口,怎么平等分配?尖锐的教育制度安排在考问执政者的科学性。前不久,北京市教育局已经明确:外籍人口不能享有在京参加高考的可能性,就足见当代教育改革之艰难。

  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最深刻的就是“利益”的制约。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原有权利行使空间与资源配置格局的重组,并最终导致对原定利益占有份额的调整。倘若利益权衡之后的改革结果将使自身利益受损,那么,科学的改革方案设计则必须回避。起码,在未找到两全其美办法的时候,则逐步改良。

  在一个大中城市,能否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就好像一个人的腰部,至关重要,有限的公办优质高中学位如何分配备受关注。近年来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国家还没有统筹出台“财政二次科学分配”,仍在“分灶吃饭”体制下,又先行出台了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县级政府公办教育接纳为主”的政策设计,已经造成大中城市区级政府的沉默“抵制”。原本居民仅有的优质学位,在义务教育都无法重新分配的时候,普通高中就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认为,国家应尽快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统筹考虑流动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首先,一方面在农村乡镇集中财力举办符合标准的寄宿制学校,每周统一校车接送。另一方面在城区和县城新建公办学校,接纳新增人口接受义务教育。其次,按人头拨付教育事业费,钱随人走。再其次,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方式,某生流动到哪里清清楚楚。最后,考虑优质大学和中小学增量资源的重新分配,逐渐过渡到相对公平的入学机会均等。

  贵阳市对于新增人口子女进入公办中小学的基本政策是:义务教育阶段按学位可能、实际居住相对就近、不论本地和外地、先来优先的原则,在区域内片区学校安排不下时,在相对就近学校安排,公办学校安排不下时介绍到政府委托的民办学校,并由政府提供生均公用经费。只要在本市辖区范围接受初中教育的学生,均可参加贵阳市的中考。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政策,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无论户籍均可,但仅对具有本地户籍的实施免费,外地户籍的仍要缴纳学费(虽然不公平,但区域仅有的财政也无可奈何)。普通高中招生则有普高和优质两类:普通高中不受限制,均可报名。而示范性高中又分三类指标:统招生、择校生和“公参民”学校生。对于统招生外地户籍不能进入,对于其他两类则完全放开。

  中小学公平招生之路到底该如何走?贵阳市的普通高中网络招生已经成功运行了3年,对外地人口同样参加中考,同样网上报名录取。目前贵阳正在推进学区化改革,开发义务教育招生网。由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区(学校)总体规模,合理划定招生片区,建立完善招生学区(片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据库并实现逐年更新。从小学入学起,将每个家庭的实际住址录入数据库,若有流转,经核实后将印证材料适时补入,按划定区域锁定片区小学和初中,其结果网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然而,对于新增的外地人口,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招生都无法实现同城待遇,主要是公办教育的有限资源还不具备全市开放的客观条件。从国家层面的制度思考上,到底该如何改革呢?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头脑的根本转变”。不实现思维方式上的根本性转变,简单地用局部的新方案引进公共教育管理系统,只是修修补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句话,新的教育变革需要国家层面新的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必须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在招生指标上,增量全部用于新人口和新制度,在教育经费上,重新安排税制征收和财政支出方式。尤其是四级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拨款额度,所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要有统一标准和上下浮动幅度,要有解决由于长期户籍制度分割、财政“分灶吃饭”带来的责任不清的根本办法。否则,没有中小学“管理”责任的中央、省、地三级财政层次,级别越高支出责任越小,额度比例越低。对于大量人口涌入的大中城市区一级财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不解决,上级的要求被打折扣,失去权威;下级不能有效执行,政府失去公信力;优势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失,绝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同步受损。

  政策制定和实际情况是有差距的,但政策的实施必须缩小这些差距,在提供资金、要求或禁止行动、创造实施动机、提供适当的弹性制度来保证政策实施。因此,我国大中小学入学机会与户籍制度矛盾的博弈,应由国家进一步考虑根本层面的改革!(李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