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卖羊肉串捐资助学的好巴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全校师生1角、2角地凑了1万多元捐款,后来有两家医院被阿里木感动,主动免费给周勇治病。病愈后,周勇继续上学,现在是毕节地区实验高中高二学生。

  阿里木外表粗犷,其实是个很细心的人。为了解决周勇一家的生活困难,阿里木请周勇的母亲为他穿羊肉串,一年付给她的工资差不多有1万元。“一般请人穿肉是3分钱一串,我就给她5分钱,用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就不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2007年11月,阿里木得知大方县达溪镇聚河小学大部分学生没有书包,学校很长时间没举行过升旗仪式,就从批发市场买了181个新书包和一面五星红旗。那里不通汽车,他和朋友就从农户家借了一匹马,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把新书包送到每一个孩子手中。阿里木和师生们站在狭窄的操场上唱起国歌,五星红旗在山沟里冉冉升起,迎风招展。

  汶川地震、贵州雪灾后,阿里木都踊跃捐款。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阿里木索性背上锅碗瓢盆赶赴青海当志愿者,他从西宁采购了几千块钱的牛羊肉和蔬菜,不顾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欲裂,拿着身份证和退伍证,成了二炮部队救灾前线一名“编外”战士。

  该出手时就出手,已经成了阿里木的生活方式。他听说大方县理化乡长春小学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马上冒雨送去5000元;从电视新闻中偶然看到大方县一名在中央民族大学念书的学生在井下挖煤,阿里木每月给他100元生活费……

  要问阿里木这么多年来一共捐出了多少钱,他也说不清楚,“大概10多万元吧”。要是按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两三毛钱计算,至少要卖30多万串。在日前举行的全球华人网络春晚上,几个接受过阿里木资助的学生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个心愿:“我以后有了能力,也要像阿里木那样帮助别人!”

  “阿里木精神是毕节学院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在阿里木的感召下,开始加入捐资助学的行列。汤宇华说,毕节学院每年为贫困学生发放来自社会各界的100多万元助学金,“其中不少都是在听说阿里木的事迹后,主动跟学院联系捐出来的。”

  在毕节学院,阿里木不仅成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形象大使,更被学校作为重要的德育资源,“阿里木精神”和“阿里木现象”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元素。

  汤宇华介绍说,阿里木助学金是学院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中金额最小的,但又是意义最重大,每次颁发,学校都要隆重策划,请阿里木给同学们讲他的故事,讲做人的信念。阿里木的行动为大学生树立了一个做人做事的标杆,他是学院的一个重要校外辅导员,“有困难就想想阿里木”,是老师常常教导学生的话。

  大三女生李溢形容自己领到阿里木助学金的心情是“沉甸甸的”,她说:“阿里木不是有钱人,但他带给我们的远超金钱本身,他教会我们做一个努力学习、用知识和爱心回报社会的年轻人。”

  如今,在毕节学院,“阿里木效应”开始显现。学院的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图书馆需要提前去占座;学院发起“感恩行动计划”,所有的公共教室都有志愿者打扫;毕节市搞“两创一建”建设文明城市活动,毕节学院一下子就有2000名学生报名参加,每到周末,各个路口和斑马线上都有毕节学院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学院连续6年学费零欠费……

  在汤宇华看来,尽管毕节学院上万名学生中,家庭困难学生占70%,但他们不因贫困而自卑,不因个人力量小而放弃责任,懂得感恩,善良,朴实,阳光,这样的孩子潜力大,就业竞争力强。“大学的精神传统应该是胸怀天下、情系大众、勇于担当、有社会责任感。这一点,阿里木给了我们学生一个独特的参照。”

  采访结束时,记者听到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巴州人民政府与和静县人民政府各出资10万元,帮助阿里木在毕节市成立了“毕节市阿里木印象餐饮有限责任公司”。阿里木希望有更多的人和他一道帮助困难学生,公司营业有了利润以后,50%用于慈善事业,50%用于事业的发展,他的愿望是再卖10年羊肉串,办一所全国最大的留守儿童学校。另一个是毕节学院正式启动“阿里木爱心传递基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助学的行列,把爱心传播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