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 教科研资源分配教授说了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柯进)记者日前在北京工商大学采访时了解到,围绕传统特色学科实行的学科团队统领教科研发展的治校模式,可望解决多年来困扰高校的教科研资源分配全由行政部门说了算,教授反而无发言权的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是一所地方高校。该校以商科、食品学科为核心,组建了20多个学科团队。这种治校模式,是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食品和商科这两大传统特色学科的属性和特点组建学科团队;人、财、物等教科研资源配置也以团队为主体,由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转向以业务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使真正懂业务、熟悉专业的专家、教授,掌握资源分配的权力。

  在实际运行上,学校教科研经费的分配,改变了过去先给经费再建设的做法,而是根据学科团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产出什么样的成果,就相应拨付多少经费,如全校全年学科建设的总预算是1000万元,学校就将这1000万元除以所有学科团队全年积分的总分值,每分对应分配相应数目的经费,再以此乘以团队得到的总分值分配资金。“按学科团队建成目标配置资源的这种方式,意味着谁在教科研岗位上能耐越大,谁就在学校资源分配上所掌握的权力越大,谁就能使用更多的教科研资源,为教授治学、教授治校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说。

  为确保学科团队建设和有效运行,北京工商大学制定了相配套的评价标准,以规范学科建设方向。在业绩评价上,学校采用积分的方式对团队进行绩效考评,对团队应建设的各方面确定考核指标,根据考核指标所达到的水平赋予相应分值,如不同水平的科研成果对应不同的分值,不同力量的师资队伍对应不同的分值,然后将各项分值加起来,按总分进行层次分类,并按总分分配相对应的财力和物力资源。同时,为了发挥团队效应,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获得相应发展,学校还依据研究成果与学科方向的关联度、团队成员参与范围等指标,对每个学科团队增减相应的分值。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学科建设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而对于一所地方性大学,学科建设的最佳突破口并不是要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不断去新建各类专业,而是要围绕自身历史积淀下来的优势和传统特色学科,通过对传统特色专业进行外延扩张,组建特色学科群。”该校副校长谢志华说,学科团队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学科结构合理,学科层次提升,资源就要朝这一目标配置,人、财、物都要集中于学科团队建设,要把资源配置的行政模式转化成以业务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本着谁来做就配给谁,配给谁必须围绕目标的实现而使用,配多少必须以目标实现的大小、好坏为标准。

  拥有45名研究者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在该校20多个学科团队中具有领军地位,该团队每个研究者主攻方向明确,分工合作,在食品添加剂、食品香料香精、食品风味化学等领域不仅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而且取得了以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该团队研发了100多种新型肉味香料,产品占居了全部国内市场和约50%的国际市场。2009年,该团队学科带头人孙宝国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该校通过学科团队的拉动,学科建设和教科研变化显著。近5年,该校科研成果、学术论文获奖层次及数量位居北京市属市管院校前列,科研经费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共获得发明专利32项,科研成果转让162项,科研成果被采用508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