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经验”到“世界财富”
瞿溪路小学是中心城区的一所公办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沪籍子女同在一个课堂出现的较大落差让老师们抱怨连连。一年级有六成学生只认识不到80个汉字,其中10多人认不全20个常用字,相比上海本地学生,几乎可称“零起点”。校长孙鸣军给大家鼓劲:“生源不理想是客观现状,但换个角度却可以成为探索教学变革的契机。”
于是,根据学生现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老师们“量身定做”设计教学,将知识点的学习、好习惯的养成和能力培养系统地组合起来,严格按照课程计划,不轻易拔高教学目标,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一节节课落实、一个个阶段推进。老师们认准一条:“教,就必须教扎实。”
经过4年多的努力,这项从语文开始的改革影响了每一门学科,已升入五年级的这批学生因为有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和习惯,不仅在语文学科上迅速提升,而且各科学习成绩都令人满意。改革让教师们信心倍增,并且领悟到“不要因为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而抢跑,只要认准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掌握会学习的本领,那他们的未来就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这就是上海从2007年开始提倡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用意所在,用课程办好一所学校,用课程关照每个学生成长。”尹后庆欣慰地告诉记者,进入内涵发展“深水区”的上海基础教育,人财物已不可同日而语,此时我们更加关注人的自身价值实现,既需要打好知识基础,更需要丰富精神生活,充实人生经历,培养社会能力,因此,坚持22年之久的课程改革让“以人为本”的课程功能日益显现,在统一性中需要呈现多样化,而这种多样化的决策权就在于学校和校长。动员所有课程实施者,在共同的愿景下,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这就是上海追求更优质均衡的时代要义。
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从传统教育方式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从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到发挥个体主动性创造性,上海更优质的均衡追求不再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或动人的举措来实现,而是要从教育的终端观察和思考:今天,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因此,上海一方面要求教育系统必须按行政规定的基本规范和统一要求令行禁止,另一方面更倡导区县和学校围绕人的发展生成与创造出更鲜活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层面共同的“专业引领”。
为此,上海各个区县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教育所面临的不同矛盾和不同的发展环境,进行因地制宜的创新。市教委则从2009年起每学期搭建平台,让区域展示成果,创造特色。在这样的机制导向下,才有了精彩纷呈的区域行动:黄浦区的“办学生喜欢的学校”;长宁区的“关注学生学业质量、生活幸福和身心健康三项指数”;普陀区的“提升学生学习生活品质”;静安区的“丰富学生N项学习经历”等。
时代的变迁传递出一种趋势,教育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于是,一所这样的学校跃入了记者的眼帘:2004年,上海实验学校东校开始创办。这所全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经受了6年“最挑剔的洗礼”,因其实质性推行家校合作而成为社区里最令百姓满意的优质学校。家委会直选、学校事务协商,让家长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所有现代学校制度的要素都在这所学校显现出来。午餐质量听证、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教学质量投诉,甚至加收10元钱的学生活动费,都经过家委会的民主评议,协商产生共识。
“这所学校的做法有其特殊的价值。”尹后庆分析说,传统的封闭的教育,仅仅是层层落实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真实地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内在需要。开门办学,让家长参与、让社会关心,这样的学校就不会成为“孤岛”,教育就会逐渐摆脱封闭。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务教育更优质的均衡,定会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整个社会文化不断趋向开放和谐的进步中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