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寻梦时代的奋斗之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蚁族”们自我生活的改善,靠的不是那些廉价的同情、不是眼泪,而是自我的崛起和奋斗。佚名/摄 《蚁族Ⅱ——谁的时代》,廉思主编,中信出版社二○一○年十二月出版

  【“蚁族”所代表的群体曾被忽略,但他们像历史的河床,表面看不见,却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当今社会,是一个以“成功”衡量一切的社会,甚至连衡量的标准也被简化为笼统的物质符号。当我们对“蚁族”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后,我们也会对“成功”一词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诠释。】

   【冷眼观察】

蜗居不会是永远的状态 

  ■顾雪林  

  社会关注“蚁族”,这是应当肯定的。但这种关注应当不只是注意其居住和生活困窘这一点,而不及其余。在“蚁族”问题上,应当历史地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  

  对于城市的某一同类聚居人群,在“蚁族”提出之前,人们就有一个“北漂”的提法。和“北漂”相比,“蚁族”似乎更强调了这部分聚居人群的大学学历。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蚁族”聚居区是只有大学生居住的,更何况,“北漂”人群中也不乏大学学历者。他们和“蚁族”一样,也许待业或临时就业了,但仍缺乏一个进入自己理想职场的机会。他们顽强地漂在北京,等待的是一展才华的机会。所以,“蚁族”说到底不过是“北漂”中的一群,或者说,是研究者从“北漂”中区分出来的一群上过大学的聚居者。

  今天,大学毕业生在城市中生活困窘,这让很多人非常困惑。说起来,很多“蚁族”也是有单位的人了,但为什么蜗居在所谓的“蚁族”聚居区呢?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当年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曾经住在哪里呢?集体宿舍曾经是许多机关、国营单位、厂矿企业提供给单身职工的一个临时住所,一些中型或大型企业至今还给打工者提供集体宿舍。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从中学毕业分配到工厂,就住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那是一间很大的房子,大通铺,铺上铺着稻草,可以住20多人。我们自带铺盖,在稻草上睡了一年多,当时一起住通铺的还有分配到工厂的大学毕业的技术员。那时工厂集体宿舍的条件,远不如现在“蚁族”们的群租屋。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扩大大学招生,大学毕业生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选择去私企、外企和自己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就需要自己解决住房,这造成了最早的城市大学生租房聚居群。

  2000年前后,国家住房改革,许多机关单位不再分房和提供集体宿舍,而是按国家相关规定改为发放住房补贴,同时补贴住房公积金。这样,造成了许多分配在机关、国营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大学毕业生,也进入了自己解决住房者的行列,城市大学生租房的人开始增多,大学生租房聚居群开始扩大。

  一年又一年毕业的大学生沉淀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壮大着“北漂”、“海漂”或“蚁族”的队伍。在人生的奋斗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先后告别了租房的蜗居生活,买了自己的房子,成为改革开放年代的生力军和创造者。当然,有一些人还在“北漂”,还在等待着那个机会。这种年复一年的积累,造成今天“北漂”和“蚁族”的队伍还在壮大。也许,这种租房状况的存在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租房,将成为一种大家习以为常的常态。

  我们在今天的一个时间节点上观察“蚁族”,似乎“蚁族”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我们把它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看,“蚁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这不是谁关心和不关心的问题,也不是谁同情和不同情的问题,甚至“蚁族”的出现和大学扩招与教育体制都没有本质的联系。

  实事求是地讲,大学扩招让中国很多家庭受益,这也让中国迈出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关键一步。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是伴随着发展而来的,其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的成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历史发展看,旧的问题解决了,还会有新的问题,发展和改革是永无止境的!

  大城市生活有它的成本,想在大城市生活,就要面对大城市生活的高成本。毕竟,大学毕业后留在哪里的选择权,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今天,对想留在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大学毕业生租房子这是很正常的事。一些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大学生,暂时租的房子差一些,也不必怨天尤人,大学毕业生要有靠自己的努力改善居住条件的实际行动。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奋起直追。要相信,蜗居不会是永远的状态,而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是生活中的一段经历。

  公平地说,我认为“蚁族”们自己并不消极,也没有想要炒作的愿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都在为改善自己的生活、早出晚归、辛勤工作,他们不是弱者!

  我曾特别观察过在小月河居住的“蚁族”们,在小餐馆里,你能听到“蚁族”们的高谈阔论和爽朗笑声;在出租房里,你能看到“蚁族”们在狭小的空间里干净巧妙的布置;在傍晚的地摊上,你能从“蚁族”们的叫卖声中,听见礼貌的问候。不管是“蚁族”还是“北漂”,都是我们身边一群可爱的年轻人和奋斗者,他们是生活中的强者,是值得我们充满期望和礼赞的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正在成为或将要成为中国改革事业的脊粱!

  看看今天那些年轻的或中年的成功人士,许多人不是也从蜗居中走来的吗!许多人不是也曾当过“北漂”和“蚁族”吗!他们自我生活的改善,靠的不是那些廉价的同情,不是眼泪,而是自我的崛起和奋斗,靠的是一点一滴的、实实在在的努力,靠的是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积累、聪明才智和努力奉献。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正在奋起,任何消极、悲观、逃避和怨声载道都是不可取的。只要努力创造、坚持不懈、勤奋工作,“蚁族”和“北漂”们的青春也能光彩夺目!

  【内心独白】

  关于时代、阶层与心灵的对话

  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在飞速的转型期,以一个城市“80后”和一个农村“80后”作为样本,折射一代年轻人的断裂与悲欢,又如何?断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断裂无动于衷。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出路。  

  主持人:李纯

  对话人一:辛胜通,1983年出生于北京,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现在北京任职于某大型国企。

  对话人二:宋永亮,198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2008年黑龙江黑河学院俄语专业本科毕业。现在北京任职于龙文学校。

  找工作呀找工作

  主持人:你们当初找工作困难吗?

  辛胜通:我找工作的过程没大家说得那么困难,原因或许有二:第一,我有北京户口;第二,我是男孩子。我找工作的主要手段是网申,给农行、工行、中国银行还有摩根士丹利都投去了一份简历。除了最后那个没有回复,其他的都得到机会了。不过我都没去,选择了来现在这个公司做投资。它充满了神秘感,大国企几乎不对外招人,我怎么进去的?嗯,不否认,有人推荐……

  宋永亮:我的人生根本就没计划过。找工作时,我发简历,往往是海投,投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有什么发展,跟专业稍微沾点边儿、有点“文化”就行了。我找工作一般都是自己瞎撞,没有人指引,找到一份工作也不知道能干多久,说不定哪天会离开这个城市。

  富二代本身没有错

  主持人:在北京想过买房子吗?

  辛胜通:我买房的时候,契机比较好,搁到今天可能就不容易了。

  宋永亮:买房这事离我太远了,不要说买房,就是租房子也不能租贵的。家里人打电话,常常喜滋滋地告诉我,又攒了10块、20块。可对在北京这边工作的人,10块、20块算什么呢?

  主持人:从小到大,你有过吃苦的记忆吗?

  辛胜通:我对生活的要求真不是太高,几天不带钱包,吃饭有食堂。食堂不发卡,我也会找一个不太贵的地方吃一顿,比较随意。

  宋永亮:那当你只有一件衣服,而且衣服脏得没法穿的时候,你肯定就不会说“随意”了。

  辛胜通:我们也有物质上的困扰,比如娶妻之后一样会有金钱的困扰,养孩子,那也是个无底洞。我理解的“苦”,更多的是困惑,比如说,当事业遇到瓶颈的时候,当决定你命运的人不欣赏你的时候,当你周边的朋友在飞速地成长,而自己的能力或知识技能停滞不前的时候……如果只是孤立地看一个时期,是有人会成为蝼蚁。但如果将其放在历史长河中,这只是一个过程。

  主持人:怎么看待富二代?

  辛胜通:富二代本身没什么过错,如果他没有做违反法律的事儿。关于“杭州飙车案”等事件所引发的问题不应归结于富二代,应该归结于法律。让法律去解决,让有钱人没法靠钱“摆平”这类事。我觉得对每个人要求的底线应该是法律,而不是良知和道德。

  理想啊理想

  主持人:你的理想是什么?

  辛胜通:成为一个出色的投资人才,能够在这个行业有一份小而独到的声音。

  宋永亮:在北京有自己的事业,最起码能开心地生活。

  主持人:会挑战自己的极限吗?

  辛胜通:不会,做事情,我有八成把握才去做。都说众生平等,我们必须理智地认识到,人对资源的占有天生是不同的。

  宋永亮:我会拼,但不会跟社会对撞。来到北京之后,我学会了忍耐。我们这一批人,恰恰是想走向你那样一个位置,你是我们向往的一个目标。

  辛胜通:中国经济这几年高速的发展让两代人看到不同的世界,现在是子女已经看到了繁华的一面,老有一种拯救感,想让父母也过上这种日子……

  宋永亮:就我个人而言,对物质的追求还能做到平和,我怕的是有一天爸妈不在了,那时我有再多的物质,他们也花不了我的钱。

  真正的幸福

  主持人:什么让你有真正的幸福感?

  辛胜通:对未来永远充满信心。我不拿金钱来衡量幸福感,否则不管一个人挣多少钱,他都找不到幸福感。权力给你带来的是欲望和满足感,不是幸福感。

  宋永亮:我能独立糊口,我就有幸福感。

  主持人:个人财富达到多少,能让你有自由感?

  辛胜通:自由?这么说吧,我最喜欢的生活状态,是不去搞所谓的世俗的东西,而是专心研究哲学。当人有一天不为物质所束缚的时候,就能自然地想一些“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

  宋永亮:说不清具体多少钱,能把自己各种琐事处理好就行。

  主持人:北京对你意味着什么?

  辛胜通:就是一座城市,事实上,我觉得像北京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并不能带给人多大的归属感,能给人归属感的城市一定是当地的文化深深地流淌于你的血脉中。

上一篇:声音     下一篇:用爱的文字填补断裂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