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如何用好管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余冠仕 翟帆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3月11日,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西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温家宝总理谈到教育问题时说:“明年一定把这个‘账’还清!”这笔账,就是实现4%的目标。

  “我作为教育界代表,听到这些很高兴,很振奋。这一目标充分表达了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心,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

  4%,一个教育界和全社会多年来期望的目标,如今马上到来。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高度关注教育投入问题,纷纷解读实现4%目标的途径,并对如何用好教育经费提出了建议。

  实现4%目标关键是统一认识强化责任

  治大家和治小家一个道理,一个家庭是先买车买房,还是先让孩子读书,答案显而易见。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

  如何实现4%的目标,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现在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但一些地方做得还不够。我当过市长,知道政府的钱永远不够用,投入方面永远会有取舍。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好孩子读书的问题。治大家和治小家的道理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家庭,在开支上是选择先买车、买房,还是先让孩子读书?一个理性的家庭肯定会优先保证孩子读书,这是最值得投入的事情。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强化责任。4%作为一个国家层面的数字指标,它的任务如何分解需要认真研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核算各地教育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需要国家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一起,按照4%的要求,根据各地教育人口、教育消费情况特别是物价水平、各地不同教育发展阶段、群众对教育不同的需求等,来核算一个地方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这笔支出不仅是年初预算的支出,也包括年终超收部分。现在离目标落实不到两年时间,这项工作要尽快做好。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近年来,教育经费拨款不断增加,除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很大外,像幼儿园、高中阶段、大学等非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在逐年上升。只要每一部分的投入都增加一些,整个比重就会有增长。

  至于路径的问题,可以分成两块来讲。一是中央财政要继续增长,加大对农村教育、贫困地区教育、义务教育等的投入。二是地方财政要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尽管很多地方财政的很大比例都是用于教育,但从总量来看还是不够,还要增加。只有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投入到位,才能确保实现目标。

  教育投入要突出公平质量导向

  我们不能把有限的投入都变成钢筋水泥,要把更多的钱投到西部、农村地区,投到内涵建设上,用以提高教育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副省长林方略:

  对教育投入的使用,建议进行结构性调整,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新增教育经费要用于加强中西部地区教育中最基础、最薄弱、最急需的方面,促进地区间教育投入均衡增长。

  首先,逐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化解公办学校债务问题。应在国家层面建立化解高校负债的协调机制,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联合调研,提出政策措施,合理划分中央、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偿贷比例。

  其次,加大中西部地区学校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食品设备购置,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校舍充足、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学校。

  再其次,加大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投入,提高教学质量。要积极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等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还有一点是加大中央资金扶持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

  投入到位以后,更重要的是把资金规划好、使用好。把资金投入重点由过去外延性转向内涵提升,更为突出公平、质量。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