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进城村民铺一条幸福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王超群

  “这是镇成人学校为我们免费定制的手机报,内容有理财知识、心理健康、就业信息等。”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村民崔志良日前兴奋地对记者说。

  崔志良提到的农民手机报,是大兴区教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搬迁农民提供教育服务的办法之一。

  近几年,随着北京“城南行动计划”进程加快,大兴区搬迁农民群体越来越大。截至2010年年底,全区已搬迁121个村,涉及9.3万农民。

  搬迁农民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拿到巨额补贴款的农民如何理财?如何掌握一技之长再就业?面对新问题,大兴区通过各镇成人教育学校对搬迁农民进行引导性培训,为他们打开心结,铺就幸福路。

  倒逼出来的引导性培训

  “昨日田舍郎,今日上天堂;袋子硬邦邦,脑子空荡荡”。这句在村民中口口相传的顺口溜是不少搬迁农民的切身感受。

  大兴区黄村镇成人学校校长郭涛坦言:“开展引导性培训,可以说是被倒逼出来的。”2007年9月,地处大兴区中心区域的黄村面临整体搬迁。搬迁农民成为新市民后,拿到的补偿款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一下子拿到这么一大笔钱,朴实的农民多少有些迷失方向,有些人拿着钱去买车,甚至开始赌博。

  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触动了郭涛敏锐的神经,“解决搬迁农民的困惑,成人学校应当有所作为。”2008年2月,郭涛和同事们一道,走村入户,借助各村就业工作服务站,对搬迁农民进行调研。

  通过调研,一个对搬迁农民进行引导性培训的思路在郭涛脑海中初步形成。“引导性培训就是帮搬迁农民打开心结,让他们转变生活理念,教给他们就业技能,让他们主动追求幸福。”

  12月的一天,黄村镇成人学校的第一堂引导性培训课在薄塘村开办。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当地村委会派专人协助成人学校组织村民上课,而且村民听一次课还可以拿到20元的误工费。

  黄村镇李营村的申宝凤是首批引导性培训的受益者。今年33岁的申宝凤说:“一开始,我和村里大多数搬迁农民一样,在家吃老本。但是,看着钱袋一天天瘪下去,我的心里空落落的。”

  接受培训后,申宝凤成了一名绿化养护员,“有了一技之长,我从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心里也充实了。”由于工作出色,申宝凤很快被调到公路保洁队担任协理员。

  帮搬迁农民算生活账

  如何让引导性培训更吸引人?作为主讲教师,大兴区教委职成科的王启囤很有办法。“我的亲戚有很多就是搬迁农民,我知道大家心里是怎么想的。”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好一辈子穷。”怎么花钱,一年花多少钱?王启囤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在农村吃水、吃菜不花钱,现在上楼了,水、电、气、暖样样得支出,不精打细算可不行。王启囤的这笔账打动了农民朋友,每次上课出勤率都在90%以上。

  截至目前,黄村镇成人学校开展引导性培训31期,吸引了3000多农民参与培训。仅王启囤一人就走遍了黄村镇的东磁、西磁等村子,免费讲课的次数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郭涛告诉记者,经过摸索,黄村镇成人学校自编了《抬起头时的眩晕》这本引导性培训教材,内容涵盖就业、理财、法律、心理健康等内容,并形成了有农民成人教育特色的引导性培训课程体系。

  2010年年底,大兴区教委将农民引导性培训在9个镇全面铺开。“有了黄村镇的经验,我们教委派出讲师团,开办讲座100多场,全区有6万多人参加培训。”大兴区教委职成科科长李小凯说,“培训分为转变观念、技能培训、稳定生活三个阶段。”

  今年3月底,依托北臧村镇成人学校,大兴区教委试点向搬迁居民提供手机报。“回迁房建设周期普遍在1至2年,回迁前搬迁农民居住较分散,组织培训难度增大。”北臧村镇成人学校校长孙浩说,“为此,学校配备了独立的办公场所和相应设备,由专人负责日常维护和信息编辑工作。未来可以面向全区9个镇的所有搬迁农民提供服务。”

  李小凯算了一笔账,“以北臧村为例,以每条彩信服务费0.25元,每个农民每月接收两条彩信计算,一年的服务费是6元,加上前期硬件投入和设备维护,教委每年投入10万元就可以维持运行。”(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