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共享教育资源 共绘均衡蓝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方面,2011年开始在设区市所在地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的城区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模式管理。即将城区的服务区划分为若干片区,以片区内优质学校为龙头捆绑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有效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2012年起将“小片区”模式管理推广至其他县(市、区)的城区。

   【先进县市巡礼】

  厦门 “五个均衡”让所有孩子上好学

  近年来,厦门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

  一是布局均衡。厦门市紧密结合岛外新城建设,新城区发展与中小学同步规划、同期建设,新区规划建设中小学23所,已先行建成6所。同时,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岛外和农村延伸,鼓励名校在岛外建立了19所分校(含附属校、合作校)。从2011年起,厦门市继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连续2年,每年6000万元,重点扶持农村中心校以下的完小和教学点改善办学条件和布局调整。

  二是投入均衡。厦门市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落实“三个增长”。去年,全市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均居全省前列。近年实施了两轮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投入6.2亿元,新(扩)建中小学项目198个,并同步配置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1年起,厦门市免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和簿籍费,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完全免费。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重点支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学校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三是师资均衡。当前,厦门实行全市公办中小学教师“同薪同酬”、“同城同编”,统一了城乡教师绩效工资标准和编制标准。实行全市统一调配教师,推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要参与交流,有效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另外,厦门市始终坚持城镇教师在职称评聘前必须到农村学校支教的规定,每年按照2%的标准提取教师培训经费,委托著名高校开展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名师工程”,运用区域内统一调配教师的方法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结构性失衡矛盾。

  四是机会均衡。厦门市重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十一五”期间投入7.7亿元,新增学位4.5万个,让他们也能就近就读公办学校。厦门还全面免除公办学校学杂费、书本费,按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减免民办校学生学杂费,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五是质量均衡。作为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厦门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注重学校的“合格+特色”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学校,在全省率先通过“双高普九”验收。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62%的义务教育学校通过标准化学校评估。

  鼓楼区 改善办学条件 实现硬件建设均衡

  鼓楼区地处省会福州市中心城区,教育发达。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积极推进教育均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

  为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鼓楼区多方筹措资金7.39亿元用于学校改扩建与加固建设。截至2010年年底,鼓楼区校舍面积已经达到249663平方米,较2005年新增近10万平方米,生均面积也由4.89平方米提高到6.11平方米。全区2/3学校的校园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基本完成老城区教育预留地拆迁和薄弱校及生源爆满校的改扩建工程,做到扩优与扶弱同时进行,有力地推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此外,鼓楼区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搭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目前已建有信息中心,实现了“校校通”。全区98%以上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进班级”的目标,部分中小学还实现了“电子白板”进教室。全区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课件开发系统、校长办公系统、财务软件等,并添置中国教育资源库等供全区教师共享。

  丰泽区 关注教育公平 实现就学机会均等

  位于泉州市中心的丰泽区,属于福建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结合当地外来工较多的实际情况,丰泽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外来工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享受与本区居民子女同等待遇的政策,确保辖区内外来务工子女都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当前全区小学在校生中外来工子女占62.39%,初中在校生中外来工子女占50.03%。

  为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服务工作,丰泽区从“方便入学、有序管理”入手,开通“便民实事网上办”专栏,公布相关招生政策、办事流程,并公布所有接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名称、电话、网址等信息,将办事流程、有关表格挂到互联网上,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